镇洋发展是什么性制股票吗,宁波镇洋化工发展有限公司
来源:整理 编辑:双城财经 2025-03-13 02:21:12
1,宁波镇洋化工发展有限公司
已经投产了,从06年11月11日开车以后,目前已经走过了快8年,是宁波著名的一家离子膜烧碱的国有企业。
2,002069这是什么类的股票还有上涨的空间嘛
经营范围:水产品养殖;扑捞、加工、销售;进出口业务、承办中外合资营、合作生产及三来一补业务;冷藏;运输;食品、副食品加工及销售;向境外派遣各类劳务人员(不含海员);水产品收购等等。
属于农业板块中的养殖类,本轮行情已有所表现,即将填满权。行业一般,历史上很风光,上涨空间有限。注意风险,观望为宜。002069是属于农林牧渔类的股票,短期上升空间很小。
下周不向上突破45.63确认短线开始调整。该股有调整的需求,日线已经放量收阴。
3,三国时期的箭头是用铁做的吗
弓箭的产生距今已有两万多年,到周代,发明了弩,由于弩的,杀伤力强,命中率高,所以弓箭的威力大增。此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弓、弩、箭的种类日趋繁多,制造和使用技术,至秦朝时,出现了。到汉代,技术更是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当时用牛的角为弓,光亮华丽,弹性很足,具有强大的杀伤力。而弩有“擘张弩”、“”两种,前者用拉动,后者用脚踏开。射程极远,力道极足。保守地估算这种脚踏弩的躲程不应少于200步。到了,在的基础上经过损益,改良发明了“”,一次放十枝箭于一个弩槽,每扣动一次,即可射出一箭,连续扣动十次,便可发射十次。可见当时弓箭的制造使用技术已相当成熟,的威力已得到质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躲避杀伤力极强射箭簇就成了军中的一大难题。那么弓箭的防护设备的发展倒底如何呢?弓箭的防护设备,无非是指“三革”,即甲、胄、盾。甲用以防护人体。据说是之子抒和作战时发明(有人说是发明的)。胄,又叫盔,秦汉以后称为,用以防护人的头部。盔的发明始于黄帝时期。最早的的,大多采用藤木或皮革制成,到商周时期,皮甲得到进一步发展,当时的甲一般用牛或犀的皮制作,甲片之间用线绳皮条穿引连接,接缝处可以活动,甲面上还涂有各色油漆图案。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当然也是皮制的。春秋、战国时,随着青铜、的广泛使用,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防护装备中,皮甲的位置渐渐让位给质料更坚固的金属铠甲了。到了西汉,铁甲广泛装备部队,由于铁甲外表常漆为黑色,故又名“玄甲”。后来由于连年,战争促进了各类兵器战具包括“三革”防护装备的发展,因而使铁铠的制造技术越发完善。此时,甲片精致细密的开始出现。到东汉时,技术提高,铁铠质量也有所提高,铠甲的坚度增加。《》记载,蜀汉时“敕作部皆作五折刚铠”,这在当时质量最好的铠甲,后来发展为蜀军的主要装备。有了一发十枝的连弩“”,又有了坚固无比的“五折刚铠”,当时最先进的攻防武器俱为蜀汉掌握着,说蜀军“五兵犀利”应不是虚言了,这也难怪十万蜀军可以面对三十万而丝毫不落下风,甚至屡屡采取攻势,令疲于应付了。下面再来谈一下盾,盾,出现于商代,到周朝成为军队的重要装备之一。多为皮革、木材或制成。分两种,步盾为步兵所用,形制狭长。孑盾狭短,为所用。还有以犀皮制成的,以木制的,到,骑兵兴起,遂出现骑兵所用的盾,时称“旁排”。秦汉之后,步、骑兵皆用盾,形制不变,但出了铜盾和铁盾。一般来说,步兵的盾牌为长方形,两边向内凹进,以遮蔽身体。骑兵的盾牌为圆形,也是木制,外包皮革。背面有四根绳套,用时挂在左臂上,弓箭飞来时,挥舞左臂格挡箭支,马(例如关羽)躲避来袭的箭支,除了挪动身形以外,基本上就是靠这招了。不过中当时的骑兵手中主要武器是,但是因为当时骑兵所用的都极长,大约在丈八或两丈左右,骑士左手持盾,右手单一只手快速高频挥动极为不便,所以我认为以手中“拔打雕翎”的情况较为罕见。参考资料:《中国古代军事》、《中教育星多媒体库》铁箭头,木质箭杆,尾端有羽毛竹子的箭那是猎人用的简陋武器在非洲有种箭头是木质的,箭毒木做的,击中立马中毒挂掉中国应该没有木质箭头,毕竟这玩意穿透性还是铁质好,汉代已经有铁了,更后面的三国肯定有,比如那青钢剑,更高级,所以应该不是青铜,青铜这玩意还是很重的,做弓箭不好吧是铁做的 铁的最早应用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它的出现改进了生产技术,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并很快取代了青铜器
4,灯的变化过程
灯的发展历史 灯”字来源 灯和灯字究竟起源于何时,战国以前都还没发现名为灯的实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也未见 灯、烛之类字样。西周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烛”应是最早的照明用器的记载。 西周时“烛“应是一种由易燃材料制成的火把,没有点燃的火把通称为?,故可以抱?,用 于执持的已被点燃的火把,称之为烛;放在地上的用来点燃的成堆细草和树枝叫做燎;燎 置于门外的称大烛,门内的则称庭燎。 中国现存最早的灯具出于战国,在《楚辞?招魂》中有“兰膏明烛,华镫错些”的记录, 说明战国时已出现“镫”这个名称了。在周代,“镫”、“登”通用,《尔雅?释器》:“ 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豆笾,瓦豆谓之登。”徐铉曰:今俗别作灯,非是,晋郭璞云: 礼器也。古人把“镫”称灯,应是字义的假借。 灯的发展历史 春秋战国 “火”是人类祖先抵御猛兽的主要工具,灯也是因为“火”而得到发展。根据古书最早的 记录。灯具的出现始见与战国。当时候的灯具结构已比较完善,而且造型也很优美,可见 在它以前,灯的发明和演变已经有了一个相当时期,只是工艺说明已经失传。 玉勾连云纹灯 战国灯大多由金属或陶土制成,而玉制灯仅此一件,堪称绝品。玉灯以新疆和田青玉为材 ,局部有赫褐色的浸痕。灯由盘、把手和座三部分组成,分别用三块玉雕琢后粘合成一体 。上部灯盘圆形浅腹,盘中心凸起一个五瓣团花柱。中部把手成圆柱形,上饰浮雕的仰形 三叶饰,中间束腰,腰下满饰勾连云纹。灯座为覆圆盘形,并以五瓣柿蒂纹和勾连云纹装 饰,足底亦饰勾连云纹。 人形铜灯及铜勺 此灯1957年出土于山东诸城葛埠村,灯高21.3厘米,盘径11.5厘米,整体为一身着短衣 男子双手擎灯盏状。此人双手各擎一屈曲带叶竹节形盘柄,盏盘下的子母榫口与盘柄插合 ,可根据需要随意拆卸,构造精巧。人足下为屈曲的盘龙形的圆盘。出土时还随附有一柄 供添油用的长柄铜勺。这件铜灯设计巧妙,造型新颖,专家研究认为它应是战国时期齐国 宫廷中所使用。 战国时期的灯具以青铜质的为主体,多为贵族实用器。陶质灯因与传统的陶豆无异,往往 被当作陶豆,并没归于灯类。这类灯为下层社会所用,玉质灯造型精美是上层社会的实用 器具。战国时期的灯具造型 除了个别多枝灯外,大致可分为人俑灯和仿日用器形灯两大类。多枝灯(又称树形灯)实 物较为少见,最具代表性的是十五连枝灯,形制如同一棵繁茂的大树,支撑着十五个灯盏 ,灯盏错落有致,枝上饰有游龙、鸣鸟、玩猴等,情态各异,妙趣横生。人俑灯是战国时 期青铜灯最具代表性的器物。这些灯的人俑形象有男有女,多为身份卑微的当地人形象。 持灯方式有站立两臂张开,举灯过顶;有的跽坐,两手前伸,托灯在前。一俑所持灯盘从 一至三个不等。灯盘有圆环凹槽形和盘形两种形制,前者有三个支钎,后者多为一个支钎 。仿日用器形灯基本上是一些生活实用器的演变,主要为仿豆、鼎和簋等较为常见的器皿 ,以豆形陶灯居多,但也有一些仿鼎和簋的形制的青铜灯。 秦代铸造的灯也是极其华丽的。雁足灯,形制为一大雁之腿,股部托住一环形灯盘,上有 三个灯柱,可同时点燃三支烛。 人骑骆驼灯 人骑骆驼灯是青铜铸造的一件实用的照明用具,同时也一件精致的工艺品。在长方形平底 座上站立一只昂首垂尾的双峰骆驼,一人双脚后夹端坐于驼身,双手稳稳在握住一圆形灯 盘的灯柱。整个青铜雕塑制作精巧,人与骆驼的形象以曲线为主导,旨在传神,而不着意 细部逼肖。从整体来看,底座、骆驼、人物与灯柱、灯盘浑然一体,驼背上的人举重若轻 ,似擎一顶华盖,其重心设计极为科学合理。这件雕塑品中骆驼的出现,为研究楚与北方 少数民族进行文化交流的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5,600550是什么类型的股票
公司高管和投资者交流了天威风电的发展进度,预计到2009 年公司风电 开始小批量生产。关于国内风电龙头企业的最新发展动向,我们判断2008 年-2009 年将是非常重要的一段时间,目前国内兆瓦级风机的零部件供应链尚未 完全,整机公司或多或少的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和障碍(特别是东方汽轮机在本次地震灾害中招受的意外重创)这些都将影响到国内兆瓦级风机的推广速度和进度。天威风电立足于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本身,对其未来的快速发展具有非常有利的条件。公司高管与投资者就天威保变股权激励的 问题开展交流,阐述了天威保变股权激励在兵装集团入主前后的过程,公司明确表示股权激励的问题不在兵装。我们判断,央企入主后,股权激励的问题要受到国家国资委的批准审核,该问题的解决要取决于央企股权激励制度的实施。交流会上天威高管明确表示兵装集团对天威保变未来发展的重视,天威保 变作为目前兵装集团的核心企业,无论是资金还是产业未来发展上,得到的兵装集团支持力度都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而天威集团历来对上市公司的扶持,已经在过往历史中得到体现,因为未来通过集团公司资产整合做大做强上市公司,是公司毋庸置疑的发展战略。我们维持对公司2008-2010年的业绩预测,即公司2008-2010年的EPS为1.40元、2.20元和3.54元。作为国内输配电和新能源产业的龙头公司,公司目前正跨越了光伏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进入快速成长期,公司未来发展前景明确清晰。目前公司动态市盈率接近45倍,国际全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公司REC动态市盈率为45倍左右,估值水平与国际市场可比 公司接近。考虑到公司未来的快速成长,以及公司未来太阳能光伏产业可能带来的爆发性增长,我们认为应当给予公司一定的市场溢价,我们维持公司的目标价80元,并维持“买入”的投资评级。
1、太阳能产业龙头:国内唯一具备完整产业链结构的光伏企业,06年光伏产业到黄?0亿元,06年4月底启动天威英利三期工程建设,总投资30亿元,预计08年竣工,投产后天威英利的硅片、电池片和组件年产将达到500兆瓦,预计年销售收入160亿元、利润35亿元;06年该项目已形成100兆瓦太阳能电池的生产能力(每兆瓦需要17吨多晶硅);还持有国内最大的太阳能级多晶硅原材料基地新光硅业35.66%股权;06年12月出资4516万元收购西华冠56.52%股权。
2、风能题材:公司06年定向增发募资6.16亿元中将有2.5亿元投资风力发电整机项目,06年3月组建的天威风电(07年6月注册资本增至1.5亿元)将从英国GH公司引进1.5MW风机设计技术,期限自06年6月28日起至09年6月28日结束,在设计完成之后,天威风电将是该1.5MW风机设计技术知识产权的所有者;08年1月,子公司天威风电完成1.5MW风力发电机组设计工作。08年4月,泛太平洋投资15620万元入股子公司天威风电。天威风电主要产品为风电整机和叶片。项目分期实施,一期拟建设风电整机200套,叶片400套;二期拟建设风电整机500套,叶片800套。项目一期拟于2010年达产,项目二期拟于2012年达产。该项目一期、二期总投资约164700万元,资金来源为注册资本以及银行贷款。
3、国内大型变压器行业龙头:公司是国内最大的电力设备变压器生产基地之一,大型发电机组主变压器约占国内产量的45%左右;还是国内惟一独立掌握全部变压器制造核心技术的企业,已成功进入直流输电市场;公司变压器06年产量较去年增加40台/997万kVA,销量增加55台/1365万kVA;变压器订单截至07年8月突破60亿元。
风险提示:
1、公司主营业务继续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使公司变压器产品的毛利率有所下滑。
6,操盘手是什么
操盘手是个新词,它是随着股市的开启而走进中国人生活的。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经济的变化。 操盘手就是为别人炒股的人。如证券公司里面负责买卖股票的人。操盘手主要是为大户(投资机构)服务的,他们往往是交易员出身,对盘面把握得很好,能够根据客户的要求掌握开仓平仓的时机,熟练把握建立和抛出筹码的技巧,利用资金优势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盘面的发展,他们能发现盘面上每个细微的变化,从而减少风险的发生。操盘手不是炒手,他们是不炒单的,因为主力资金不需要炒单,他们做的是趋势,他们的目的是控制盘面而不是靠微小的点差来积累盈利。 建仓,吸筹,拔高,回档,出货,清仓———是一个操盘手的日常工作。 由于动辄就要操纵上亿元的资金,一直以来,外界总有一种误解:成功的操盘手都是那些拥有高学位的名牌大学高材生,交易者必须绞尽脑汁才能获利。其实,操盘绝不是学术研究。 “跟一般人想象的不同,我每天的生活既不紧张也不神秘,更多的是需要细心,然后剩下的就是枯燥了,因为操作时整天都要盯着走势图。当然压力也很大,因为委托方不仅要求达到每个项目的利润最大化,还要求做到每个阶段利润的最大化,这是我生活中感到最无可奈何的事。”操盘手小鲁打开烟盒后,有些无奈的说。 操盘———其实是一件非常具有艺术性的工作,因为金融市场并不存在诸如物理与数学之类的真理,交易的艺术成分远远超过科学。在我所接触的操盘手中,大多性格内向,不爱言语,但必定言出惊人。这种性格很多并不是他们的本性,只不过是因为选择了这一职业的原因。守口如瓶是一个职业操盘手最起码的素质。 其次,一个好的操盘手必定有良好的悟性。证券市场走势变幻莫测,没有人会给你提供一套有效的分析方法,一切都只能靠自己摸索总结。 2000年作为“中国股市第一案”,通过对涉案的首席操盘手的审判,“中科创业”案的案情终于真相大白。该股两庄家用一系列手法,与100余家出资单位或个人签订合作协议、委托理财协议等,筹集资金共计约54亿余元,通过1500多个股东账户,控制了中科创业股票流通盘55.36%的仓位,然后由操盘手进行股价操纵交易,把该股股价从9元拉至84元。最后,作为该案“捉刀者”的首席操盘手被判5年徒刑,这给身为证券市场交易人的操盘手打上了一个“帮凶”的恶名,抹上了“替罪羊”的不幸色彩。 操盘手泛指金融证券期货市场中受计划指定买卖品种的人.类似于刽子手。操盘手是为机构或庄家进行股票买卖(操盘)的人,操盘手是一种职业。另外有“操盘手”股票软件 就是操纵股价的人,有个软件也叫操盘手。 操盘手是职业交易员,是为别人炒股的人,主要是为大户(投资机构)服务的。 操盘手负责接受客户的交易指令并把指令输入到交易所的主机内完成:建仓、吸筹、拔高、回档、出货、清仓等。操盘手对盘面把握得很好,能利用资金优势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盘面的发展,他们会有效发现盘面上每个细微的变化,从而避免风险的发生。 另外操盘手是绝对不会到处炫耀自己的工作的,他们要为雇主保守秘密,操盘手的职业特点之一就是要“守口如瓶”。 真正的操盘手要求是非常高的,绝对不是一般的新手能担任的,现在很多公司都是利用这种招聘,实际上是开发客户。 机构做一个股票,先有分析师,这是第一步,分析股票的业绩,成长性什么的,也就是基本面的全面把握,或者有连续性的故事可以演绎的股票。当一个股票经过基本面考察确定后,就得开始介入,当然介入前,还有大量的摸排工作的,比较复杂,不好说。然后就再出现一个人,就是图形设计者,这是一个最重要的人,也就是这个股票如何做去控盘,如何走才是符合自己利益的,当设计成熟,就得交老板签字。也就是说,这个股票到底怎么走,只有两个人是知道的,其他的全是不知道的。然后就会出操盘方案,方案又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抛盘,一部分是吸筹。而且操盘手分成两批,一批只知道抛出,一批只知道买进。操盘手在工作的时候,连自己也不知道怎么股票会涨和跌的,比如出的一批在抛,但股票却在大涨,因为有一批在大量进,所以操盘手是不明白的,明明在拼名的抛筹码,股价却在飞。有时候,明明在大量的进,股价却在跌。其实这就是分工,操盘手就是一机器人一样。 所以我们不要觉得过于神秘,他们和我们一样,只是一个工作! 做股票,不是靠内摹的,当然有这消息就更加好,但基本上的人是没有的,如果你偶然得到了这样的消息,你就先审视下自己的身份!这很重要,也就是说,你有这高度得到这消息吗?如果没,别信!盘手就是为别人炒股的人。如证券公司里面负责买卖股票的人。操盘手主要是为大户(投资机构)服务的,他们往往是交易员出身,对盘面把握得很好,能够根据客户的要求掌握开仓平仓的时机,熟练把握建立和抛出筹码的技巧,利用资金优势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盘面的发展,他们能发现盘面上每个细微的变化,从而减少风险的发生。 操盘手不是炒手,他们是不炒单的,因为主力资金不需要炒单,他们做的是趋势,他们的目的是控制盘面而不是靠微小的点差来积累盈利。 从一名普通的期货投资者到一名优秀的操盘手,就好像从士兵到将军一样,除了经受时间考验之外,其基本前提有两个:第一,以此为业,栽过跟头,但仍痴心不改,喜欢交易,屡败屡战。操盘手是职业交易员,不是票友。专业和业余不可同日而语。在任何一个行业中要取得成功,喜欢此行业并全身心地投入是必不可少的条件。第二,认错不服输,虚心学习,认真总结反思。这是优秀操盘手的特质。有信心但不自高自大,精神自由但又遵守纪律,对市场充满了敬畏之心,随时随地听从市场的召唤,绝不会对市场说三道四,幻想着市场会听从自己的意愿。 建仓,吸筹,拔高,回档,出货,清仓———是一个操盘手的日常工作。 由于动辄就要操纵上亿元的资金,一直以来,外界总有一种误解:成功的操盘手都是那些拥有高学位的名牌大学高材生,交易者必须绞尽脑汁才能获利。其实,操盘绝不是学术研究。 跟一般人想象的不同,操盘手每天的生活既不紧张也不神秘,更多的是需要细心,然后剩下的就是枯燥了,因为操作时整天都要盯着走势图。当然压力也很大,因为委托方不仅要求达到每个项目的利润最大化,还要求做到每个阶段利润的最大化。 当然还有种选股软件叫操盘手的,呵呵
7,长江起源
过去,人们探索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历来认为长江的中游和下游是中国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核心地区,而对于长江上游文明的研究,则未引起重视。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长江上游地区考古工作的不断开展,特别是近年来,四川成都平原一系列事关文明起源的重大考古发现和发掘,证明长江上游同样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目前,在以四川成都平原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地区,已从考古学角度建立起了该区域先秦文化的发展序列(1),即从宝墩文化,到三星堆文化,再到十二桥文化,最后到晚期巴蜀文化。其时间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经夏商周,到春秋战国,历时二千余年。与之考古文化同样发达的长江上游文明,正是循着这个文化序列,经历了从起源,到形成,再到发展的漫长而艰辛的演进过程。迄今成都平原考古发现的一批批规模空前的中心聚落和城址,以及许多为世人所瞩目的珍贵历史文物,无不显示其作为中国古代文明区域中心的特殊地位。本文试图就长江上游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长江上游的自然地理态势 长江发源于我国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自西向东主要流经四川、湖南、湖北、江苏、江西、浙江等地,终在上海注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流域面积180余万平方公里,为亚洲第一长河。位于长江上游地段的主要是青藏高原东缘的高原地区和四川盆地。据地质学家考证,青藏高原远在第三纪末期时,海拔仅一二千米,气候温暖湿润,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后来,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发生猛烈碰撞,导致这一地带隆起升高,形成面积达22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巨大高原,号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属典型的高寒区,气候条件恶劣,人类活动受到很大限制。史前时期更是如此,人口稀少,因而难以成为中国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 四川盆地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则非常优越。自古以来就十分适合我们的祖先生存繁衍。四川盆地地处四川的东部,周围高山环绕,盆地内有连绵起伏的丘陵和我国西南最大的平原--成都平原。长江干流横亘四川南部,其自北而南的岷江、沱江、嘉陵江、涪江和与从南向北流入长江的乌江、赤水河等大小支流的纵贯四川全境,构成一个水网密布、幅员宽阔的流域之地。同时,长江干流及其支流沿岸发育了众多地势低缓的河谷台地和山前地带,这里土质、水肥条件良好,有着理想的农业起源的地理环境,是原始农业生产的有利地区。尤其是岷江支流,古代被当作长江正流,发源于岷山南麓。主要由岷江、湔江、石亭江、绵运河等河流自上游挟带的大量泥沙流出山口冲积的扇形地连接而形成的成都平原,又叫川西平原,总面积达1.2余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2.6%。这里土层深厚,富含铁、钾、磷等养料物质,土质疏松柔软,易于农业耕作,特别是水稻粮食作物的栽种。东部丘陵地带土壤肥沃,旱地水田分布甚广,适于多种农作物生长,如水稻、小麦等。受地形影响,四川盆地北部有高耸入云的秦岭、大巴山作天然屏障,冬季北方的寒冷气流不易长驱直入,气候温暖;夏季因太平洋、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丰沛,形成这里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这种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宜于农业耕种,具有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同时动植物资源相当丰富,是我们先民栖息生存,农业定居的理想场所。这些都为长江上游文明的起源、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客观的物质基础。 从大量发掘的考古材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早在旧石器时代,这一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就有人类狩猎采集,劳动生息,至今留下了许多丰富的文化遗存。50年代初,著名"资阳人"的头骨化石(2)的发现,足以证明远在数万年至10万年前,这里就是人类起源与发展的重要地区。70年代中期,汉源、铜梁、资阳等地又相继发现了大量属于旧石器时代时期的文化遗存(3),并出土了一些打制石器。进入新石器时代后,考古发现的文化遗存分布更为广泛,到目前为止,以川西成都平原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地区已发现和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达200余处。可以看出,新石器时代遗存数量的增多,规模的扩大,人口的急剧增加,无疑标志着史前文化水平的发展和提高,进而为长江上游成为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提供了可能。此外,四川所处的地理位置也独具特点,其北有古老的黄河流域文明,东邻发达的长江中下游文明,南有云南早期元谋猿人的发现,如此良好的文化氛围,极大地促进了长江上游文明的形成和走向成熟。 二、长江上游文明进程的探索 (一) 宝墩文化的发现,迎来长江上游文明的曙光。 大约从公元前4600年开始,长江上游出现了哨棚嘴文化(4),其分布主要在今川东长江沿岸一带。与此同时或稍晚一些,川西成都平原上发生了宝墩文化(5)。除此之外,川北的绵阳(6)、广元(7),川东北的通江(8)、巴中(9),川西南的汉源狮子山(10)等地区也发现了有大量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就目前诸遗存出土的考古材料看,它们都属于同一个大的考古学文化范畴,其中,以川西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为中心。宝墩文化相当于中原的龙山文化时期。这时宝墩的农业、手工业都很发达,并出现了多处大型中心聚落和城址,贫富分化明显,表明至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长江中上游迎来了文明的曙光。 这一时期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以磨制为主,大多通体磨光,有的刃锋锐利,留有明显使用过的痕迹。与农业有关的生产工具有石斧、石锛、石凿、石刀和石铲。可见,从清除杂草、开荒垦地、中耕播种到农作物收割,工具种类齐全,反映当时的农业生产较为发达,人们主要过着农业定居兼狩猎采集的生活。 陶器是人们的主要生活用具,仅宝墩遗址出土的陶器就达千余件(11)。制作方法为泥条盘筑加慢轮修整。经慢轮修整后的器形规整,器表打磨光滑。很多器物采用分体制作,然后粘接。陶器中的圈足尊、喇叭口高领罐等器物及其纹饰的制作都相当精细,尤其喇叭口高领罐的火候较高,叩之有声,可谓当时的精品,说明制陶技术已达到相当的水平。石器制作也很精致。部分石器选材考究,磨制细腻,如石凿,磨制精细且规整,石质较佳,个别似玉质,几可与玉器比美。由于石器制作技术的娴熟,因而玉器的加工制造更加精美。这一时期发现的玉器多为墓中随葬品。大量陶、石质纺轮的出现,说明当时纺织业也很发达,男女有了分工。房屋为木骨泥墙,经火烘烤,坚固结实,经久耐用。正是由于有了夯筑技术,使得营建大规模的城垣成为可能。这时一座座颇具规模的古城先后相继建立。 城址的出现是古代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迄今长江上游发现的史前城址主要是成都平原的新津宝墩(12)、郫县古城村(13)、都江堰芒城(14)、温江鱼凫村(15)、崇州双河村(16)和紫竹村(17)6座古城群,这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古城群之一。6座城址均建在平原冲积扇河流形成的相对较高的台地上,布局规整,大多呈方形或长方形。各城的面积大小不等,最小的都江堰芒城有12万平方米,最大的宝墩龙马古城达60万平方米,其余在20万-30万平方米之间,这与长江中游的城址相当。城内发现有大量的建筑遗迹、灰坑和墓葬,其中很多房屋的面积在10-50平方米左右。遗址的中心部分往往有少数面积甚大、规格颇高的中心聚落。1996年宝墩的鼓墩子发现一批规模较大的建筑群(18),面积约3000平方米。鼓墩子在当时明显高出四周地面约1米,且正好位于宝墩遗址中心,这似乎说明鼓墩子建筑群是一处明显高于其它建筑的中心聚落。它的出现表明,宝墩社会已经开始分化。只有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统治阶层,才有必要建造如此规模的中心聚落。因此,这种大型中心聚落可能就是上层统治者活动、居住的处所。 无独有偶,1997年郫县古城村遗址中部又发现了一座平面呈长方形,方向为西北-东南向,长约50米,宽11米,面积达550平方米的大型建筑(19)。该房址未发现有隔墙遗迹,此房间应为一个宽度不大,进深很长的通间,推测可能还有大型梁架结构。这与一般的建筑不同,当不是一般性居址。据房内留存的5个长方形台子分析,5个台子系卵石砌成,横向陈列于房址的中心部位,颇有规律,显然是有目的而为之。这很可能为一座大型宫殿或宗庙一类的礼制性建筑,应是当时上层统治者宗教祭祀和政治活动的中心所在。6座城址的四周均修筑有高大的城垣,至今这些城址地面上还残留有很多较完好的城垣遗迹。这些城垣采用夯土建成,夯层清楚,夯面紧密,出现了版状夯土工具,一般长多达50厘米、宽10厘米左右,这为修建大型城垣提供了条件。如,新津宝墩龙马古城垣(20),其周长3200米,宽8-31米以上,高度超过4米,土方量初步推算在25万立方米以上。如此厚实的巨大城垣,连同城内的大片房屋,尤其是城址中心部位的大型聚落建筑,我们认为,宝墩文化的这些城址已基本具备了城的条件,而且可能已是某种意义上的都城。因此可以说,至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地区已经迈进了文明的门槛。 宝墩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增加了财富的积累,也加深了贫富的分化,这在墓葬规模和墓中随葬品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宝墩文化的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中随葬品的有无、多少在不同遗址中不尽相同。有的墓中不但随葬品多,有时还随葬一些珍贵物品,有的墓中随葬品则十分简陋,有的甚至一无所有。新津宝墩遗址仅见的5座墓中均无随葬品(21),成都十街坊遗址的19座墓中有7座中随葬骨器(22),而广汉三星堆遗址的仁胜墓地则随葬玉石器(23)。由此可见,当时只有极少数贵族统治者拥有巨大的财富。 财富的集中也刺激了掠夺性战争的发生。早期四川境内,部落民族众多,大小诸侯国林立。原始社会末期,各部落为了扩充实力,不惜强取掠夺他人的资源和财富,因而战争烽烟四起,连绵不断。为了免受战争的惨祸,更为了抗击强敌的入侵,各部落首领纷纷在其住地周围筑墙挖沟,造城设关。于是,一批规模空前的城址群在川西成都平原犹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并成为当时成都平原上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宝墩龙马厚实高大的城垣也反映了当时这一地区战争的频繁和激烈程度。这时还出现了专门性的兵器,如石钺等,制作精致。随着阶级对立的加剧,贫富悬殊的加大,战争变得愈加频繁和激烈。社会处在剧烈动荡和进一步分化中,同时也在迅速进步与向前发展之中,随之而来的将是一个崭新的、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三星堆文明。 (二)沉睡三千余年的三星堆文明的苏醒,长江上游文明引起世人的关注。 大约从公元前3700年开始,长江上游进入了三星堆文化时期。这时,哨棚嘴文化和宝墩文化先后相继衰落,代之而起的是一种以陶小平底罐、高柄豆、鸟首形器等为特色的新型的考古学文化,以成都平原的广汉三星堆遗址(24)为代表,故称"三星堆文化"。该文化在承继宝墩文化因素的同时,又受到中原二里头文化的强烈影响--中原二里头文化南浸,最初在长江中游鄂西地区稍作停留,然后由鄂西地区溯长江西上进入四川东部,再由此折而西北上,最后向川西成都平原渗透,三星堆文化就是在这股强大外力的作用下产生,并进而发展为三星堆文明。与三星堆文化相类似的古文化遗存,主要有川西的成都、雅安、汉源和川东北的阆中以及川东的长江沿岸一带,初期阶段长江中游的鄂西地区亦成为三星堆文化的分布范围。在这样辽阔的地域内表现出三星堆文化的特色,反映了该文化兴盛强大的历史面貌。这一时期三星堆遗址所出规模宏大的铜器物群,表明三星堆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特别是两个大型祭祀坑和数以千计的铜、金、玉、石、陶等不同质地的礼器、神器、祭品的出土,以及三星堆大型中心聚落和厚实高大的城垣的发现,都展示出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长江上游文明已经正式形成。 三星堆文化的农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生产工具数量增加,种类也有所增多。尤其是锄形器的出现,表明当时已进入锄耕农业阶段。谷物收割工具石刀形制的改进,提高了劳动效率。成堆的兽骨和大量和陶塑铜制动物,表现出畜牧业发展很快。众多铜制陶质酒器的出土,既反映了酿酒业的发展,也表明粮食有了剩余。 手工业方面,新出现了制铜业。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多达500余件(25),有铜雕像群、礼器、神器、法器等种类。如此规模的青铜器物群反映了当时青铜铸造业的高度发达。这批铜器体形高大,纹饰繁缛,足见青铜的冶炼与焊铆连接技术已具有相当先进的水平。其制作工艺之精湛与造型之精美,在同时代诸考古文化中无与伦比。玉石器的加工制造向高精化发展,且数量大增,件件珍贵。玉器制作较好地运用了锯、凿、挖、琢、钻、磨、雕刻、抛光等工艺。有些玉器上的透雕和线刻画堪称艺术珍品,有些玉器制作规整细致,以玉璋最为引人注目。其特点大而薄,长度一般在20-60厘米之间,最长者在1米以上,而厚度仅1厘米左右,凡此等等,无一不显示了当时玉石器加工技术的高超和娴熟。陶器制作有了新的发展,地方特色鲜明,器形以高柄豆、、小平底罐、圈足盘、壶、瓶、鸟首形器等构成这一时期最重要的陶器物群。发现数万余件陶器、陶片。部分陶器采用了轮制技术,纹饰十分丰富。大型夯土、土坯砖城垣和木构梁架中心建筑群的出现,表明建筑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不同质地、多种形制纺轮的出土,说明纺织业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青铜大立人像身着的长襟"燕尾"服饰(26),显示了当时缝纫和刺绣织锦技艺之高超水平。金器加工、漆器制造和酿酒业也有很大发展。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手工业门类齐全,铜器、玉石礼器和陶器的数量具有相当规模,其加工制作技艺更胜一筹,且拥有独立的制造加工作坊和一大批脱离农业生产而专门从事各种手工业生产、技术非常熟练的工匠,说明当时已完成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行业。 此外,三星堆遗址还出土数量众多的海贝、铜贝和玉石璧瑗(27),反映商品交换、货币经济已经出现,说明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已经开始。 总之,三星堆文化时期,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商业贸易的迅速出现,推动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巨大变化。雄厚的经济基础为三星堆上层建筑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证。这时的三星堆已是一个规模宏大,功能设施齐备,具有了国都性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三星堆遗址(28)位于成都平原广汉市境内的鸭子河与牧马河之间的台地上,是目前长江上游地区发现的诸遗址中最为重要的考古文化遗址。这是一个由30余个文化点构成6个大的遗址分布区域,共同组成总面积达12平方公里的大型遗址群。考古发现三星堆遗址东、南、西三面为人工夯筑城垣,北面以鸭子河作天然屏障而形成的面积达3.5平方公里的大型古城,这样大的城址在全国尚属罕见。古城布局不太规整,南宽北窄呈梯形状。东城墙由主城墙、内城墙和外城墙三部分组成。主城墙顶部系用土坯砖作为建筑材料,这在同时期的城墙修筑中是少见的。城内发现大量的建筑遗迹,现已发掘房屋40多间。房面分方形、长方形和圆形,以方形和长方形为主。有面积仅10平方米的平民小房,也有面积超过60平方米,其中,最大的一间进深8.7米,面阔23米,面积达200平方米,且数间相连,并具有木构梁架的大型宫殿式建筑。房址间有散水设施和引水出城的沟渠。这样精心建造的大型聚落,足见其规格之高,表明它是上层统治者集团活动的处所。同时,居住区发现有丰富的陶器生活用器。陶酒器独领风骚,酿酒的高领大罐,饮酒的觚、杯,盛酒的瓮、罐、壶,温酒的以及舀酒的勺,一应俱全。陶食器数量也很多,碗、碟、盘、豆、罐等日常生活用具,应有尽有。各种精美的工艺陶塑有虎、象、牛、猪、羊、鱼、蛙等,如此之多的陶塑工艺品出土,这在同时期诸遗址中是绝无仅有的。玉石器主要是璋、璧、圭、琮、矛、斧、斤等高档消费品。还有雕花镂孔的漆木器。等等。这些丰富的生活用品和高档消费品显然不是为一般平民所拥有,而是为少数贵族统治者所垄断,进一步说明三星堆遗址当是一批社会地位颇高、且掌握一定权力的特殊阶层活动的中心。该遗址出土的两件双手反缚、跪坐的石人雕像,应为奴隶形象,反映了奴隶制已经存在,阶级发生了严重分化。 更为重要的是1986年三星堆发现了两个大型祭祀坑(29)。坑内有次序地分层堆满了各种形制奇特,不同质地的玉石礼器、金器、青铜人像、象牙、骨渣等数以千计的文物精华。这些器物不仅在四川是首次发现,而且在全国也极为罕见。如金杖(30),长1.42米,重近500克,刻有精美的鱼鸟图案和人头像,这是国王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力的象征,是国王最高权力的标志物。数十件与真人大小相仿、神态各异的青铜人像和人面像,代表各诸侯首领,其中高达2.62米,重180多公斤的青铜大立人像(31),是目前所知我国最大的青铜雕像,有"东方巨人"之称,这应是以巫师身份出现的国王,表明当时国王是集政权、神权于一身,三星堆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实体。两株高大的青铜神树作为沟天通地的祭祀用具最为引人注目,青铜、尊作为礼仪用器,其他各类铜器都具有宗教祭祀的性质。玉石器也是如此,其礼仪用器多达千件,玉琮、玉璧用于宗教仪典,玉斧、玉戈、玉矛、玉剑作为仪仗,象征威武的军权,玉璋代表礼仪用器。象牙、海贝等为奉献给神灵的祭品。可以看出,当时三星堆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礼制体系。如此隆重盛大的祭祀活动必定是一个实力强大的王国,以及一个享有崇高威望、拥有最高权力的国王才有能力举办这样的活动。城内还发现有制陶窑址、玉石器加工作坊以及大量的手工成品、半成品、坯料磨石等。遗址内出土的陶质坩锅、青铜熔渣结核和铸造青铜器的泥芯,也表明这里已拥有大型铸铜作坊。毋容置疑,三星堆所出土的大量精品文物非本地制造莫属。以上各个方面无一不透射出浓浓的王都气息,反映三星堆正处在一个兴盛的奴隶制国家时期。 早期殷商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观念。祭祀与战争相提并论,同时被看作为国家的头等大事。而三星堆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和众多玉石器精华,以及大量金器、象牙、海贝等重器都出现在两个大型祭祀坑内,足见,宗教祭祀在当时三星堆社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战争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三星堆遗址出土数十件青铜、玉石兵器,说明当时战争的激烈和经常化。当战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和一定规模时,必然会产生强大的军队。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神器底座发现有武士雕像,反映了军队已经出现。军队是国家运转的重要机器,因而军队的出现,标志着奴隶国家已经建立。国家乃文明的集中表现。至此,一个崭新的、高度发达的长江上游文明--三星堆文明已经走向成熟,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十二桥、金沙遗址的发掘,展现长江上游文明进程的步伐。 大约从公元3100年开始,盛极一时的三星堆古城突然被废弃,举世瞩目的三星堆文明亦随之终止了在该地的发展,神秘地消失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之中。这时,有着与三星堆同样发达的十二桥文化(32)在成都地区悄然兴起,其时间从商代晚期经西周到春秋中期,形成了长江上游文明在成都平原继续发展的历程。十二桥文化完全是从三星堆文化中脱胎发展而来。前期承袭了大量三星堆文化因素,到十二桥文化后期,三星堆文化基本消失,新的十二桥文化面貌开始出现。十二桥文化仍以成都平原为中心,其分布范围为川西的青衣江大渡河流域、川中的嘉陵江流域、川东长江沿岸(33)、长江中游的鄂西地区以及陕南汉中地区(34)都发现有相类似的古文化遗存。十二桥、羊子山、金沙等重要遗址所出的遗迹和遗物,展现了长江上游文明发展前进的步伐。 这一时期与农业有关的生产工具又有所增加,新出现了大量的翻土工具--鹿角器(35)。多种耕作农具的使用,表明了农业生产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防洪灌溉技术日趋成熟,出现了多处农田水利工程和治水设施。1985年在方池街遗址(36)发现一处系人工用竹篾络卵砾石砌筑的水利工程,这是目前成都平原发现最早的水利工程。大量动物骨骼的出土,反映了家畜饲养业的进一步发展。据方池街、指挥街等遗址的动物骨骼鉴定材料(37)证实,家养动物有猪、狗、牛、羊、鸡等种类,其中家猪的材料最为丰富,约占家养动物的75%。家猪又"以半年至一年半之间个体为主"。可见,大多数已为成年猪。家猪的饲养与农业生产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陶器制作技术也有进一步发展,种类更加丰富,以夹砂陶、灰陶为主。典型陶器以尖底器、喇叭口罐为重要特色,并贯穿始终,前期继承三星堆文化因素,后期大量出现绳纹罐、釜和瓮。玉石器加工制作更加精细,打磨更加规整,器表光洁,玉器的开料使用线割、锯割、板割等多种方法。金器独具特色,金沙发现近300件。其加工制作技术更加精湛和娴熟,不少金器成为同时期金器加工之代表作。铜器数量大大增加,仅金沙遗址出土的铜器就达700余件,多数器型偏小,制作更加精美,工序也较为复杂,很多器型从三星堆沿袭而来。大量磨制精细的穿眼骨针的出现,反映了纺织缝纫业的进一步发展。建筑形式多种多样,有木骨泥墙式建筑群,也有大型干栏式木构建筑群。 十二桥文化大型遗址群主要分布于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带,即今成都市区偏西。自西向东由抚琴小区(38)、十二桥(39)、方池街(40)、指挥街(41)、岷山饭店、岷江小区(42)和目前正在发掘的金沙遗址(43)等组成,绵延10余公里。十二桥遗址为一处商代大型干栏式木构建筑群,位于今成都市区十二桥。该遗址占地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其中,木结构建筑分布近1万平方米。有屋面悬空,下为木桩支撑,平面呈长方形的干栏式小型房屋,也有地梁直接与地面接触的大型建筑。有长约12米的地梁,其上凿有规整的方形和圆形卯孔,柱洞纵横对应整齐,推测上部已形成较为规矩的大型梁架结构。很有可能这是带有庑廊的大型宫殿类建筑。小型房屋与大型宫殿建筑相互连接,互为配套,构成一个规模庞大的木构建筑群。 目前正在发掘的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区西郊,现已探明的分布面积约3平方米公里。尽管至今尚未发现城垣遗迹,但从已发现的大规模建筑、灰坑、墓葬等遗迹和众多惊世骇俗的珍贵遗物来看,足以说明成都就是继三星堆后又一个国家级的重要都邑所在地。考古发现该遗址内有一定规划和功能分区,每个区内又有一定的布局结构。三合花园宫殿区发现大量房屋基址,其中有5座房址,均为大型排房建筑,布局很有规律,长度20米以上,最大的一座F6宽近8米,长度在54.8米以上,至少有5个开间,面积在430平方米以上。这种成组的大型排房建筑可能是宫殿性建筑。遗址中南部出土大量房屋建筑,红烧土堆积,成排的窑穴,400余个灰坑,90多座墓葬,陶窑数座以及数以万计的陶器日常用器和一部分玉石器、金器、铜器等文物精华。陶窑均为小型馒头窑,面积约6平方米。由工作面、窑门、火膛、窑室组成。窑室多呈前低后高的斜坡状,是目前四川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窑址群。表明这是生活居住区、作坊加工区和一小型墓葬区。遗址内诸如跪人、卧虎、盘蛇等众多圆雕石像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墓葬区在遗址中部体育公园一带。遗址东部是宗教仪式活动区,也是金沙遗址最重要的遗存分布区,这里约8000平方米的范围内出土了大量精美绝伦的珍贵文物,金器、铜器、玉石器等礼仪用器2000余件以及众多的象牙、龟甲等祭祀珍品。该区还发现了三处特殊的祭祀遗迹:一是象牙堆积坑。坑内有规律地平行放置大量象牙,最长者近1.5米。从断面观察,共分8层。数以吨计的象牙出土为全国所罕见。伴出有玉器和铜器;二是石璧、石斧、石璋形器半成品分布区,面积约300平方米;三是成片的野猪獠牙、鹿角、象牙、陶器、美石集中分布,面积约300平方米。金沙遗址出土的重器,如金冠带,系用金条锤打而成,长59厘米,宽4厘米,其组合图案与广汉三星堆金杖上的鱼鸟图案和人头像十分相似,同样具有王权的象征。玉器历来作为贵重物品,上乘的玉器价值连城。遗址内出土的玉器主要是礼器,数量之多,达900余件,是目前我国出土玉器最多的遗址。其品种齐全,几乎囊括了中国青铜时代玉器的主要种类,很多玉器还是第一次出土。以上都是一般邑聚所无法比拟的,居住在宫殿中的不是一般的部落首领,应是国家的统治者。 1956年羊子山发现的大型土台是目前我国先秦时期发现最大的礼仪性地面建筑。该土台为四方形台阶式建筑,台身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高10余米,厚6米,分上下三层。边墙用泥砖垒砌,中用填土夯实。估算用泥砖约130万块,土方在7万立方米以上(44)。规模如此宏大,雄伟气派,俨然是一座国家级的祭祀土台,是当时这一地区举行国祭活动的重要场所。可以看出,商周时期的成都已经形成一个综合国力十分强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一时期方池街、金沙遗址大量石人跪坐、双手反缚奴隶雕像的出土,反映阶级分化进一步加剧,奴隶制国家已经发展状大。贫富悬殊更加明显,表现在墓葬中,约半数墓葬无随葬品,有随葬品的器物也不多,主要是陶器,只有5座墓随葬器物丰富,有陶器和一定数量的铜器、玉器,说明财富愈加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这样,必然会
文章TAG:
镇洋 发展 是什么 什么 镇洋发展是什么性制股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