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缠论大家都用什么方法找K线包含的是在盘面上一个一个找还是

肯定是一个个找图形啦,指标是死的,大家都会用庄家吃什么
博弈k线?
按照实战效果来说肯定是用眼睛找好啊,毕竟指标公式之类的东西无法达到人眼的功力。

缠论大家都用什么方法找K线包含的是在盘面上一个一个找还是

2,学校缠论要用到股票1分钟5分钟数据什么地方能找到

这几个短时的走势图对一般人来说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不能T+1,所以几乎忽略不用看,但是可以看看分时图,因为可以看到一天的动态走势,这个和一分钟k是类似的,只看走势和量之间的配合就好了,至于均线,意义不大
学缠论用到的一分钟周期多,还有五分钟周期,你搜索一下:标普永华数据 能找到历史的1分钟,5分钟。1999年开始

学校缠论要用到股票1分钟5分钟数据什么地方能找到

3,缠论怎么样学的最快

正学、正行,那学得最快的帮手当然也是百度。首先摒弃一切杂念通读原文2遍以上,很多学长的博文就基本能帮你解释清楚了,因为你产生的疑问几乎所有学缠论的都曾经产生过,老师反复强调正闻、正见既然你知道上百度提问,带着这些疑问去读第3遍第4遍,特别是缠师的所有回复,很多学长会无私地把自己的心得在博客中贡献出来供你参考。就这样不断把问题解决掉,实在找不到答案的暂时搁置,这时分别记录下自己的疑问,到百度搜索相应关键词,请谁也别迷信,他们的分析只是帮你学会从多角度去解剖市场,在市场中站起来时或许需要某些拐杖的帮助。学缠论后你应该知道战胜市场首先要控制贪嗔痴,但想要在市场中奔跑只能靠自己的努力,你会发现答案其实就在原文中,妄想学得最快本身就是一种贪念,学什么基本都没有捷径可走,一般第二遍时就满头雾水和疑问了。在搜索过程中自然而然能大概找出至今仍然坚持写博的某些学长,水平高下暂且不说,要扔掉一切拐杖
真的要细读,多看视频!不懂的就去论坛看看。
很不错,年轻有为,讲课的应该是个做贸易公司的,不是专职的股票老师

缠论怎么样学的最快

4,怎么才能学好缠论

缠论中其实已经告诉过你了呀。先按懒人路线图学懂基本概念,原文要多读反复读,动手画画图学得快;然后就是先不急操作,先把你能看到的历史走势图严格分段合并中枢,能看懂走势的生死和连接就算及格了,看不懂就退回第一步继续学习;后面的就是拿部分仓位实践练习了,每次操作必须总结得失并写下来备忘。这些都不能省的,指望10天半月搞懂缠论就别妄想了,快的估计也得3月以上,慢的按年计算吧。我就是闷头学得慢的文科生,2年了才知道自己刚入门。
不是打击你,缠论真的有那么通俗易懂好学,都成股神了,这个东西就是靠缘分,先理解它的原理,再回头去认真解读,这个不需要你都会,例如 会其中的一个缠绕 有可能就多一种判断方法,现在真正的高手都是不会现身的,神马论坛都是浮云,人还是要靠自己!
懒人路线,,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从头慢慢看吧,不要急,,最好全部文章一起看,,不要单看股票类的! !!至于实盘练习,,资金量2K-5K,为宜,,,,不要多,因为这个不知道 要花多少!!!! : )
我也是2年才入的门,只能反复对照着历史数据看缠论,别无他法。

5,股票有缠论技术吗是什么意思

一、“缠中说禅”股市技术简解:1、以走势中枢为中间点的力度比较,尤如拔河,力大者,持有原仓位,力小者,反向 操作。2、把走势全部同级别分解,关注新的走势之形成,以前一走势段为中间点与再前一走 势段比大小,大者,留之,小者,去之。3、进行多重赋格性的同级别分解操作,尤如行船、尤如开车,以不同档位适应不同情 况,则可一路欣赏风景矣。4、其至高,则眼中有股,心中无股,当下于五浊纷缠之股市得大自在,亦于五浊纷缠 之现世得大自在,即为“缠中说禅”。二、《缠论》的本质分为两个部分:1. 形态学。走势中枢、走势类型、笔、线段之类的东西。2. 动力学。任何涉及背驰的、走势中枢、走势的能量结构之类的东西。3. 两者的结合。三、“缠中说禅”股市技术理论成立的前提:两个前提:价格充分有效和市场里的非完全绝对趋同交易。网页链接
缠论是关于证券市场的一种投资理论,缠论适合一切具有波动走势的投资市场,比如股票、权证和期货等。缠论依据市场最基本的确定性“任何走势都会结束”为基础,从几何的角度对走势的结构逐步推导,对市场的各种走势做出科学的完全分类,从而指导实际操作。缠论是目前唯一能用数学手段进行证明的交易理论。
缠论依据市场最基本的确定性“任何走势都会结束”为基础,从几何的角度对走势的结构逐步推导,对市场的各种走势做出科学的完全分类,从而指导实际操作。

6,股票底部突破买点该怎么找

股票底部突破买点该怎么找,这需要具有比较强的读盘能力去深入的研究,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在经验不够时多去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这样少能走弯路、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损失;我现在也一直都在追踪牛股宝手机炒股里的达人操作,感觉还不错。我们重点可以考虑盘中三要素:价格、形态、即时成交量。其中,盘中的买入操作重点是根据盘中的形态进行分析和参与的。盘中底部的主要形态:   一、盘中圆弧底。圆弧底是指股价运行轨迹呈圆弧型的底部型态。这种型态的形成原因,是由于有部分做多资金正在少量的逐级温和建仓造成,显示股价已经探明 阶段性底部的支撑。它的理论上涨幅度通常是最低价到颈线位的涨幅的一倍。需要注意的是盘中圆弧底在用于对个股分析时比较有效,但指数出现圆弧底往往未必有 象样的涨升。  二、盘中V型底。俗称“尖底”,型态走势象V型。其形成时间最短,是研判最困难,参与风险最大的一种型态。但是这种型态 的爆发力最强,把握的好,可以在迅速获取利润。它的形成往往是由于主力刻意打压造成的,使得股价暂时性的过度超跌,从而产生盘中的报复性上攻行情。这属于 短线高手最青睐的一种盘中形态。  三、盘中双底。股价走势象W字母,又称W型底。是一种较为可靠的盘中反转型态,对这种型态的研判重点 是股价在走右边的底部时,即时成交量是否会出现底背离特征,如果,即时成交量不产生背离,W型底就可能向其它型态转化,如:多重底。转化后的形态既使出现 涨升,其上攻动能也会较弱。这类盘中底部形态研判比较容易,形态构成时间长,可操作性强,适用于短线爱好者操作或普通投资者选择股票买点时使用。   如何掌握买点和卖点四、盘中头肩底。其型状呈现三个明显的低谷,其中位于中间的一个低谷比其他两个低谷的低位更底。对头肩底的研判重点是量比和颈线,量 比要处于温和放大状态,右肩的量要明显大于左肩的量。如果在有量配合的基础上,股价成功突破颈线,则是该型态在盘中的最佳买点。参与这种形态的炒作要注意 股价所处位置的高低,偏低的位置往往会有较好的参与价值。  五、盘中平底。这是一种只有在盘中才特有的形态。某些个股开盘后,走势一直 显得十分沉闷,股价几乎沿着一条直线做横向近似水平移动,股价波动范围极小,有时甚至上下相差仅几分钱。但是,当运行到午后开盘或临近收盘时,这类个股会 突然爆发出盘中井喷行情,如果投资者平时注意观察,密切跟踪,并在交易软件上设置好盘中预警功能,一旦发现即时成交量突然急剧放大,可以准确及时出击股票 的买点,获取盘中可观的短线收益。
一、缠论的第一类买卖点:1、第一类买点:某级别下跌趋势中,一个次级别走势类型向下跌破最后一个走势中枢后形成的背驰点。特性:产生在下跌趋势最后一个中枢下面,由背驰构成。2、第一类卖点:某级别上涨趋势中,一个次级别走势类型向上升破最后一个走势中枢后形成的背驰点。特性:产生在上涨趋势最后一个中枢的上面,由背驰构成。特性及成立条件:利用走势中的背驰来确定第一类买卖点,也就是说第一类买卖点就是走势中的背驰点。下跌趋势中底背驰产生第一类买点,上涨趋势中顶背驰产生第一类卖点。第一类买卖点都应当至少是出现在第二个中枢之上或之下。这些都是需要有一定的经验去判断,新手在经验不够的情况下不防跟我一样用个牛股宝去跟着牛人榜里的牛人操作,这样盈利的机率要大很多。二、缠论的第二类买卖点:1、第二类买点:第一类买卖点出现后,随着第一次次级别的上涨结束,接着会有一次次级别的回调,这个回调的低点,是市场中仅次于第一类买点的较佳买入位置,这个买入位置就是第二类买点。2、第二类卖点:在第一类卖点出现后,随着第一次次级别的下跌结束后,接着回又一次次级别的回升,这个回升的高点,是仅次于第一类卖点的较佳卖出位置,这个...一、缠论的第一类买卖点:1、第一类买点:某级别下跌趋势中,一个次级别走势类型向下跌破最后一个走势中枢后形成的背驰点。特性:产生在下跌趋势最后一个中枢下面,由背驰构成。2、第一类卖点:某级别上涨趋势中,一个次级别走势类型向上升破最后一个走势中枢后形成的背驰点。特性:产生在上涨趋势最后一个中枢的上面,由背驰构成。特性及成立条件:利用走势中的背驰来确定第一类买卖点,也就是说第一类买卖点就是走势中的背驰点。下跌趋势中底背驰产生第一类买点,上涨趋势中顶背驰产生第一类卖点。第一类买卖点都应当至少是出现在第二个中枢之上或之下。这些都是需要有一定的经验去判断,新手在经验不够的情况下不防跟我一样用个牛股宝去跟着牛人榜里的牛人操作,这样盈利的机率要大很多。二、缠论的第二类买卖点:1、第二类买点:第一类买卖点出现后,随着第一次次级别的上涨结束,接着会有一次次级别的回调,这个回调的低点,是市场中仅次于第一类买点的较佳买入位置,这个买入位置就是第二类买点。2、第二类卖点:在第一类卖点出现后,随着第一次次级别的下跌结束后,接着回又一次次级别的回升,这个回升的高点,是仅次于第一类卖点的较佳卖出位置,这个卖出位置就是第二类卖点。特性及成立条件:二类买卖点是发生在一类买卖点之后的买卖点,由次级别图中的第一类买卖点构成。第二类买卖点可以出现在中枢的任何位置,甚至可以出现在比第一类买卖点更好的位置。三、第三类买卖点1、第三类买点:在第一类买点出现后,一个次级别走势向上离开走势中枢,然后以一个次级别走势回试,其低点不跌回中枢区间,则构成第三类买点。2、第三类卖点:在第一类卖点出现后,一个次级别走势向下离开走势中枢,然后以一个次级别走势回抽,其高点不升入中枢区间,则构成第三类卖点。特性及成立条件:第三类买点只产生在中枢之上,也有可能和第二类买点重合,由于第三类买卖点不回到中枢,这样就在中枢之上又产生新的中枢,因此第三类买卖点也称中枢破坏点。

7,你好有没有缠论中说禅的相关学习心得给点看看比如第买点

看经济数据、看财务报表、看公司经营……都属于价值投资方法。看是否有庄家进驻、打听庄家动向……都属于股市博弈的方法。价值投资-价值博弈-跟庄博弈-热点板块轮动,这是A股流行投资方法的变化轨迹价值投资,让散户成为股市中的食草动物;股市博弈,让散户成为会思考的食草动物;板块轮动,让散户这个食草动物群体在不同狮子领地间轮番送肉;食草动物都无法摆脱被食肉动物捕杀的宿命。决定我们成为食草动物的,是我们坚信的投资理念和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能帮我们摆脱食草动物的处境,进化为动物保护区的生态观察员呢?——那就是缠论!缠论:将股市或股票价格变化看做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对这个系统进行监测和分析。总有几个变化的节点对观察者是安全和有利可图的。缠论就是教我们怎样去把握这些节点。
佛家证入"定"的方法之一就是禅.(四禅八定)   最高的禅境非末那识作用.更非我等末那识所能理解.   【四禅八定】   四禅是色界的四种禅定;八定是色界的四禅与无色界的四无色定。(下面详解)   【四禅】   色界静虑的四种区分。即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禅者,禅那(dhya^na)之略,译作静虑。故又名四静虑。《长阿含》卷八〈众集经〉云(大正1·50c)∶   复有四法,谓四禅。于是比丘除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于初禅。灭有觉观内信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离喜修舍念进自知身乐,诸圣所求忆念舍乐,入第三禅。离苦乐行先灭忧喜,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入第四禅。   《杂阿含》卷十七云(大正2·121b)∶初禅正受时言语止息,二禅正受时觉观止息,第三禅正受时喜心止息,四禅正受时出入息止息。   禅者,静虑之意,即由寂静能审虑,如实了知之谓。然审虑以慧为体,故其他之定亦皆名静虑,而此四禅静虑之义最胜,乃独得禅之名。《俱舍论》卷二十八云(大正29·145b)∶   此宗审虑以慧为体,若尔,诸等持皆应名静虑;不尔,唯胜方立此名。如世间言,发光名日,非萤烛等亦得日名。静虑如何独名为胜,诸等持内唯此摄支,止观均行最能审虑,得现法乐住及乐通行名,故此等持独名静虑。   依此可知色界四禅能摄寻伺喜乐等诸静虑支,而止(奢摩他)观(毗钵舍那)均行最能审虑,故特名为四静虑。   四禅之别乃由于其静虑支有所不同。《俱舍论》卷二十八云(大正29·145b )∶   若一境性是静虑体,依何相立初二三四,具伺喜乐建立为初,由此已明亦具寻义,必俱行故。如烟与火,非伺有喜乐而不与寻俱。渐离前支立二三四。离伺有二,离二有乐,具离三种,如其次第。故一境性分为四种。   详言之,初禅摄寻、伺、喜、乐及心一境性五支;二禅摄内等净、喜、乐及心一境性四支;三禅摄行舍、正念、正慧、受乐及心一境性五支;四禅摄行舍、念清净、非苦乐受及心一境性四支,总共十八支。但实支之体唯十一种,即初禅的五支,二禅的内等净,三禅的净、念、慧及乐,四禅的舍受。   其中,初禅摄寻、伺、喜、乐及心一境性五支;因静虑之体心一境性即三摩地,故四静虑皆以之为自性。寻伺,旧译为觉观,即心之粗分别性名为寻或觉;心之细分别性名为伺或观。初禅尚有寻伺二支未离粗细分别,故称之为有寻有伺或有觉有观。而喜乐二支,是说初禅离欲界之恶而喜受,身感乐受,故名为离生喜乐。二禅摄内等净、喜、乐及心一境性四支;心一境性如上述,为二禅的自性支。内等净者,以二禅既离初禅寻伺尘浊法而内信相明净,故得名,即无寻无伺无觉无观。喜乐,是说依此定而生最胜喜乐,故二禅名为定生喜乐。   三禅摄行舍、正念、正慧、受乐及心一境性五支。心一境性如前述为静虑的自性;行舍,是说三禅舍前之轻安,住不苦不乐;正念正慧,是说住于正念正知而不耽于自地的喜乐,进而欣求上地的胜法;受乐,是说离二禅的喜乐尚有自地的妙乐,故三禅称为离喜妙乐地。四禅摄行舍、念清净、非苦乐受与心一境性四支,心一境性如前为静虑的自性。行舍是说四禅亦同三禅舍喜乐;念清净,是说舍念极善清净而其相显了;非苦乐受是说更离三禅之乐而住于平等非苦非乐。故四禅称为舍念清净。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九将静虑支分为三种,认为初禅五支中,寻与伺为对治支,喜与乐为利益支,心一境性为自性支;二禅四支中,内等净为对治支,喜与乐为利益支,心一境性为自性支;三禅五支中,舍、正念及正知为对治支,乐为利益支,心一境性为自性支;四禅四支中,舍清净与念清净为对治支,不苦乐受为利益支,心一境性为自性支。   又,《显扬圣教论》卷十九依四静虑说所对治的障,即初禅是治贪恚害寻、苦、忧、犯戒及散乱五障;二禅是治初静虑的贪、寻伺、苦、掉及定下劣性五障;三禅是治第二静虑的贪、喜、踊跃及定下劣性四障;四禅是治入出息与第三静虑的贪、乐、乐作意及定下劣性五障。   总之,远离欲爱,心寂静而能审虑,有寻伺而住喜乐之状态为初禅;离寻伺,信相明净而在喜乐的状态为二禅;离喜乐,正念正知而住自地妙乐为三禅;离脱身心之乐,住不苦不乐而极善清净名为四禅。又作为此四禅入门的定,称为近分定。而四禅则称根本定。就中,初禅近分的未至定同根本定,与寻伺相应,故为有寻有伺。二禅以上的近分亦同根本定均无寻伺,故为无寻无伺。大梵之因的中间定胜初禅,但尚不及二禅,无寻而有伺,故为无寻唯伺。又,此中,未至与近分的净等至,以及根本的无漏等至能断诸惑,而中间定(虽有味等三等至)无断惑之义。   初、二、三静虑有寻、伺、苦、乐、忧、喜及入出息八灾患,故名有动定。对之,第四静虑非八灾患所能动,故名不动定。而初禅有与发业相应的寻伺,故能见闻触,又有起语业,但二禅以上无寻伺故无言语等。若欲起语等时则借下地之识,名之为借起识或借识。此四禅为四无量心等之依地。即就四无量心言之,喜无量心为喜受之摄故依初二静虑,余三无量心则总依六地而离嗔害等四障。又就八解脱而言,初二是依初二静虑、未至及中间而得;第三的净解脱是依第四静虑而得,余则依四无色与灭尽定。就八胜处而言,初四胜处是依初二静虑,后四是依第四静虑。   按禅定在整个印度宗教史上,通见于各个   时代,为最重要的修行法之一,佛陀亦以之为最主要的行法,成道及涅盘之际皆依四禅之法。但禅定的分类,未见于诸奥义书,可能是佛陀时代才产生的。依《过去现在因果经》所述,佛陀成道以前至阿罗逻仙人处受四禅之法,可知此法在当时似乎是流行外道间。又,色界四禅天被认为是修此四禅者应生之处,相对于四禅称定静虑,彼诸天称为生静虑。而四禅诸天的建立可能是在四禅说成立之后。   ◎附一∶木村泰贤着·欧阳瀚存译《原始佛教思想论》第三篇(摘录)   佛陀关于禅观,虽说种种三昧,然于其阶级之中,视为最重要者,首当为静虑(即禅那,jha^na,dhya^na)。盖以禅定之进展,分为四阶级之四禅,以明心的修养之道程,乃经文随处所见之模范的禅观也。按此固不必为佛陀所创见,而为当时之某一派,或各派所行者。例如《六十二见经》所举现在涅盘观之五种中,以其四种,即自初禅以至四禅,直视为涅盘观之状态,乃介绍当时之外道说,可为明征。故此或为佛陀出家之初,闻诸阿逻罗等之说,爰依于向来之中道态度,改定之方式。综之,无论其根源在于何处,当佛陀成道时,固依于此四禅定,即入涅盘之际,亦为入于此定。在佛教为禅之一最重要方式,当属无疑。但所惜者,一切经文,对此说明,悉循环于同一文句,不克晓然于其真意,綦为遗憾。今分析其定型的文句,述之如下∶   (1)初禅∶于某种对象为专念之中,渐次去情欲,而至于不善心灭,且依于欲与不善之远离,修禅者而感于欣悦与幸安。一言以蔽之,即味于法悦是也。虽然,此既有关于对象之分别,而又有思虑,故于表象的方面,尚未沈静。爰名此位为初禅定,即指专于情意的方面,沉静之初位也。   (2)二禅∶似此修炼进步,其表象的方面亦静,关于对象之分别思虑已止,心只集中于一点(内静一心)。依此修行者,如前之依于情意的方面之沉静,而感安悦。兹则依于表象之沉静,而感喜乐,此即第二禅。至是修行者,得制伏情意,同时并得制伏表象之乱杂。   (3)三禅∶似此更进一层,离舍幸安心,归于完全平静之状态。以至于正念、正智。身体达于轻安之境,是名第三禅。即指解脱第二禅所得之欢愉,暨其至此之心之集中,更生睿智作用之初位也。   (4)四禅∶由是弥益进步,身体之欢愉亦灭,早已若忘其存在,完全超越苦乐心之平静。亦愈益纯化(舍念清静)不动,以至于湛然如明镜止水之情状,是即第四禅。当此之时,如明澄止水,鱼虌之数,灼然可见,其为观法之对象者,遂完洞澈而为自己之物矣。   耍之,如上四禅之修行,首在由于欲之烦恼,自行解放。次至于表象之统一,由是次第使吾人自身,超于思虑分别以上,与苦乐以上,乃至物质的存在以上。爰以至于寂然不动,睿智荦灼之真纯精神生活为终局。即四禅之特长,一方在制御基于欲之个人意志,同时于他方,则在依于如明镜止水之观智,而碻保其理想境。以术语言,所谓止观平等之定是也。盖偏倾于止,则尝有失却心的活气之虞。偏倾于观,亦有散乱之虞。惟四禅能得其平,且能免其弊,所以推奖为解脱之要道者。以此,至神通等之种种妙用,以为依于修此种定,而能得者,亦权舆于此也。   【八定】   [出禅波罗蜜] 定即摄散归静之义。色界无色界。各有四定。故云八定也。一初禅天定谓人于欲界中。修习禅定之时。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如云如影。又觉遍身毛孔。气息悉皆出入。入无积洁聚。出无分散。是名初禅天定。二二禅天定谓既得初禅天定已。心厌初禅。觉观动散。因摄心在定。澹然澄静。觉观即灭。乃发胜定之喜。如人从暗室中。出见日月光明。朗然洞彻。是名二禅天定。(觉观者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三三禅天定谓既得二禅天定已。而又厌二禅。喜心涌动。定不坚固。因摄心谛观。喜心即谢。于是泯然入定。绵绵之乐。从内心发。乐法增长。遍满身中。于世间乐。最为第一。是名三禅天定。四四禅天定谓既得三禅天定已。又觉三禅乐法扰心。令不清净。一心厌离。加功不止。即得安隐。出入息断。空明寂静。如明镜离垢。净水无波。湛然而照。万像皆现。绝诸妄想。正念坚固。是名四禅天定。五空处天定空即虚空也。谓既得四禅天定已。犹厌身色系缚。不得自在。乃转加功力。观察己身。犹如罗谷。内外通彻。一心念空。惟见虚空。无诸色相。其心明净。无碍自在。如鸟出笼。飞腾自若。是名空处天定。六识处天定。六识处天定识即心也。谓既得空处天定已。即以识心遍缘虚空。而虚空无边。以无边故。定心复散。于是即舍虚空。转心缘识。与识相应。心定不动。现在过去未来之识。悉现定中。与定相应。心不分散。此定安隐。清净寂静。是名识处天定。七无所有处天定谓离上空处识处。故名无所有处。得识处天定已。以心缘现在过去未来之识。无量无边。能坏于定。惟有无心识处。心无依倚。乃为安隐。于是即舍识处。专系心于无所有处。精勤不懈。一心内净。怡然寂静。诸想不起。是名无所有处天定。八非想非非想处天定谓前识处是有想。无所有处是无想。至此。则舍前有想。名非想。舍前无想。名非非想。盖此天既得无所有处天定已。又知此处如痴如醉。如眠如暗。以无明覆蔽。无所觉了。无可爱乐。于是一心专精。即于非有非无。常念不舍。则无所处定。便自谢灭。加功不已。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清净无为。三界定相。无有过者。是名非想非非想处天定。   【九住】   修禅定时九种摄心的修习过程。又称九种心住。依《大乘庄严经论》卷七所载∶   (1)安住心∶指习禅时,缘系一境,念念相续,使心安住,不致散乱。   (2)摄住心∶意指觉知一念稍稍散动,即摄持其心使宁静。   (3)解住心∶谓解知觉观之心若攀缘外广,则令收敛安住。   (4)转住心∶指觉心已息,不再动摇,转而乐于安住。   (5)伏住心∶指久住静定而萌厌心时,须将其折伏,益加精进。   (6)息住心∶谓内心忽然乱动生起过失时,要立即使其止息。   (7)灭住心∶指贪爱等妄念起时,要猛省方便,使其灭除。   (8)性住心∶谓妄念止息,知心性本来光明,任运安住。   (9)持住心∶谓功行纯熟,心住正定,不由作意,任运持善不失,持恶不生。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称此九住心为九种心住。指内住、等住(又称续住)、安住、近住、调顺、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趣、等持。印顺《成佛之道》〈大乘不共法章〉释之云∶   从初学的摄心,到成就正定,有九住心,也就是住心的修习过程,可分为九个阶段∶   (1)内住∶一般人,一向是心向外散;儒者称为放心,如鸡犬的放失而不知归家一样。修止,就是要收摄此外散的心,使心住到内心所缘上来,不让他向外跑。   (2)续住∶起初摄心时,心是粗动不息的,如恶马的腾跃一样,不肯就范。修习久了,动心也多少息下来了,才能心住内境,相续而住,不再流散了。   (3)安住∶虽说相续而住,但还不是没有失念而流散的时候。但修习到这,能做到妄念一起,心一外散,就立即觉了,摄心还住于所缘中。到这阶段,心才可说安定了。   (4)近住∶这是功夫更进了!已能做到不起妄念,不向外散失。因为妄念将起,就能预先觉了,先为制伏。这样,心能安定住于所缘,不会远散出去,所以叫近住。   (5)调顺∶色声香味触——五欲;贪嗔痴——三毒;加男女为十相,这是能使心流散的。现在心已安住了,深知定的功德,也就能了知“欲”的过失。所以以静制欲,内心柔和调顺,不会因这些相的诱惑而散乱。   (6)寂静∶十相是重于外境的诱惑,还有内心发出的“不善”法,如不正寻思——国土寻思、亲里寻思、不死寻思、欲寻思、恚寻思、害寻思等。五盖——贪欲、嗔恚、惛沉睡眠、掉举恶作、疑。对这些,也能以内心的安定功德而克制他,免受他的扰乱。到这,内心是寂静了。寂静,如中夜的寂无声息一样,并非是涅盘的寂静。   (7)最极寂静∶上面的寂静,还是以静而制伏寻思等烦恼,还不是没有现起。现在能进步到∶寻思等一起,就立即除遣,立刻除灭。前四住心,是安住所缘的过程。但修止成定,主要是为了离欲恶不善法,所以定力一强,从(5)到(7),就是降伏烦恼的过程。心静而又净,这才趣向正定了。   (8)专注一趣∶心已安住,不受内外不良因素所动乱,临到了平等正直持心的阶段。就此努力使心能专注于同一,能不断的,任运的(自然而然的)相续而住。   (9)等持∶这是专注一趣的更进步,功夫纯熟,不要再加功用,无作行而任运自在的,无散乱的相续而住。修习止而到达这一阶段,就是要得定了。   修定的方法不一;到达的时间,也因人而不同。住心的教授,也说有种种,如八断行等都是。但从最初摄心,到成就正定,叙述这一完整的学程,依圣者所说∶修止的方便过程,不会超越九住心的,也就是不外乎九住心的法门。所以修习止,应依此修习,而认识自己的进程,到了什么阶段,以免增上慢而贻误了自己。   近人陈健民以为无论何种修行人,皆应先行勤修九住心,并以为九住心可对治三魔。陈氏弟子林钰堂在所撰《沐恩录》书中,尝载陈氏之见解如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论净宗之念佛、密宗之观想或禅宗之参悟,欲得成就,皆需先调己心,使免散乱、昏沉及忘失正念三魔。佛法三千年来,实修佛教徒虽亦不少,然成就者则凤毛麟角。细考其因,皆以其定力未先下苦功。因此闻思二慧所得抽象之空性真理无力凝固而成修慧之具体证量。师再喻曰∶习定如磨剑,必先去其上三魔之锈。当其剑锋已锐,则可由止修观,斩除五种利使。方得真参实悟。具足正见正力以压倒五钝使于无我空性中。九住基础不先建立,何来成就乎?本人所以特写此条唤醒大众,皆注意之。   九住所对治之三魔,即散乱、昏沉与忘失正念。前三住∶初住、续住、回住乃对治散乱。再修四、五近住至伏住。散乱心既渐次调伏,易堕昏沉。故必接修六、七寂住、最寂住,以求寂静。久而茫然呆坐。此时当仰头睁目,抖擞精神,而进修第八专住。专住既成。渐能随意,平等安住任何一处,即成第九等住。止之定功至此方告大成。如上所示,程序分明,既便修习,又易成就。行人于此宜深致力焉!
没有。第一买点比较简单,盘整背驰,通俗说下跌—平台震荡—下跌,第2段下跌和第1段产生比较背离。第二买点略复杂,一般是第一买点后,MACD上0轴,形成一个低周期的顶背离,然后调整不创新低,价格转身买入。第三买点非常复杂,涉及中枢,脱离中枢的走势段,脱离中枢后的顶背离,以及回撤时的区域

文章TAG:缠论  股票  怎么  获得  缠论股票怎么获得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