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家族投资什么股票,为什么诸葛家族三人都在不同一个国家待着他们有仇吗
来源:整理 编辑:双城财经 2022-12-23 11:24:07
本文目录一览
1,为什么诸葛家族三人都在不同一个国家待着他们有仇吗
因为当时诸葛家族的人都有选择自己前途的权力,并没有规定非得效力一个国家,所以分别效力三个国家,他们并没有仇。

2,史上诸葛亮的真实家世是怎样的为何说是实打实的富二代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自己“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只是诸葛亮自己一种谦虚的说法,放低自己的姿态。诸葛亮并不是什么草根出身,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富二代,他的父亲和自己的几位兄弟都曾经在朝廷为官。诸葛亮的父亲诸葛圭曾经在大汉王朝也是中流砥柱的人物,不过在朝廷之中受到排挤最终离开了权力中心,但是诸葛圭为诸葛家族打下的根基仍然还在,诸葛圭去世之后诸葛亮三兄弟就是诸葛玄抚养成人,诸葛玄也非常重视他们三兄弟的教育。古代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网络技术,诸葛亮每天隐居山林,能够对天下大治了如指掌是因为他有一张特殊的关系网。诸葛把玄自己的两个女儿都嫁到荆州的豪门贵族当中。诸葛家族已经在荆州当中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 虽然不是什么名门望族,但是黄承彦 的妻子是荆州地区最大的士族荆州蔡氏的族人,诸葛亮攀上了黄承彦 就是攀上了荆州蔡氏的高枝,诸葛亮想要得到荆州内部的任何消息都了如指掌。刘备不仅仅看上了诸葛亮的才能,更加看上了诸葛亮的身世背景。刘备想要打开自己在荆州的大门必须得到士族集团的支持,而诸葛亮拥有这么强大的社会背景是刘备打开荆州大门最好的助手。所以千万不已不要以为诸葛亮是什么山野村夫,诸葛亮身后有强大的社会背景,诸葛家族也得到了荆州氏族集团的认可。荆州是刘备实现统一天下愿望的第一个根据地。诸葛亮就是刘备打开荆州这把大锁的钥匙,诸葛亮在隆中对已经明确表示荆州重要的战略意义。

3,三国中魏蜀吴三家都有人的诸葛家族到底是在下怎样的一盘棋
诸葛亮家族,确实是非常的厉害,在三国时期,分仕魏、蜀、吴三国,都混得风生水起。诸葛亮这一族的祖先,是诸葛丰,琅琊人,在西汉时期做过司隶校尉。可以说,诸葛亮家族,就是从诸葛丰才开始崛起的。诸葛亮的父亲这一辈,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叔父诸葛玄。东汉末年,诸葛珪官至泰山郡丞,诸葛玄官至豫章太守。因为诸葛珪英年早逝,所以,诸葛亮兄弟,都是由诸葛玄抚养长大的,但是,诸葛玄好像并没有留下后代。诸葛亮这一辈,就非常厉害了。当然,可能人数很多,但是,真正走上高位,成就一番事业,青史留名的只有四个。分别是诸葛瑾、诸葛亮、诸葛均、诸葛诞,可以说是搅动了三国的局势。“生死不渝”诸葛瑾诸葛瑾,在东吴政权,好像没有留下极为重要的贡献,但是,诸葛瑾实际上非常得孙权的信任。“生死不渝”的典故,就是因为诸葛亮身在蜀汉,而诸葛瑾身在东吴,虽然诸葛瑾因此受到了大臣们的怀疑,但是,孙权一直非常信任诸葛建,这一段佳话,被称之为“生死不渝”。诸葛瑾,官至吴国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诸葛武侯”诸葛亮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不敢说天下三分是诸葛亮一手谋划的。但是,也在三国时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蜀汉政权的建立,甚至说能够屹立不倒,都是与诸葛亮的贡献,是分不开的。诸葛亮,官至蜀国丞相,领益州牧,死后追封为忠武侯,后世称“诸葛武侯”。“躬耕南阳”诸葛均诸葛亮的亲弟弟诸葛均,虽然才能不是非常的出众,在诸葛亮出山以后,一直在隆中耕读。但是在后期,蜀汉政权建立后,在蜀国任长水校尉。诸葛均,官至蜀国长水校尉。“矢志不渝”诸葛诞诸葛诞,一开始在魏国也没有得到重用,直到后来,为了推翻司马懿,渐渐的得到重用,并且一步步崛起。后来司马昭篡位时,诸葛涎起兵造反,可惜兵败被杀。最后时刻,诸葛涎麾下数百人被俘,依次斩杀,但是都没有投降,堪比古时的“田横五百壮士”。诸葛诞,官至魏国征东大将军,封为高平侯。这还仅仅只是,诸葛家四兄弟的作为,在魏蜀吴三国的成就。诸葛亮家族的下一代,更是开枝散叶,获得了极为出色出众的作为。所以说,诸葛亮家族以诸葛亮为最为杰出,可以称得上是极为的可怕。甚至说,如果诸葛亮家族,能够在一个国家,共同出力的话,像司马家族一样,建立一个新的朝代也不是难事。

4,诸葛家族有3兄弟为何分别投靠了魏蜀吴3兄弟最后结局如何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战略家,虽然他不是最后一个被嘲笑的人,但却是最有名的。诸葛亮从出生到去世,是一个传奇人物。没有一个军师能得到诸葛亮这样的待遇,国王三次让他去茅舍。纵观三国历史,绝大多数都是诸葛亮创造的。他一出山,就出来烧伯王坡,严重伤了曹操的生命力,这给关、张两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草船借箭的故事流传至今。七捕孟火在南方少数民族心中留下了一个美好的故事。赤壁之战和周瑜共同击溃了曹军。他的部下八卦阵,让打败关羽的鲁迅鞠躬。以三国战略史为例,诸葛亮的战略几乎占了一半。然而,读者可能不知道,诸葛亮其实有两个兄弟。他们是诸葛瑾哥哥和弟弟诸葛生日。更有趣的是,三兄弟分别去了魏、蜀、吴营。吴家三兄弟为什么要转向蜀?三兄弟最后的结局是什么?诸葛亮出山前,他的哥哥诸葛亮已经是东吴的将军了。他的弟弟诸葛年一生为曹操工作,被称为东征将军。他本人就是蜀的首席助理。诸葛家三兄弟为什么要加入三大阵营?像司马懿一家在一个营地不好吗?此外,三国也被司马家族统一。如果诸葛亮家族合作,那会是谁呢?其实,这是诸葛亮家族的一种智慧。司马家虽然是最后一个笑柄,但诸葛家的决定在当时无疑是明智的。有四点。首先,自古以来就有人说,大臣的品性要与主的品性相协调,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这并非没有道理。诸葛三兄弟的才华和个性决定了他们将加入三个不同的阵营。诸葛瑾清正廉洁,才华横溢,但并不突出。他需要一个能欣赏伯乐,能充分发挥伯乐才能的国王。东吴孙权是典型的“守城”大师。他的气质更符合诸葛瑾。另外,他也看到了诸葛瑾的才华,所以他们一拍即合。诸葛亮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他能清楚地看到世界形势。他不适合锦上添花。相反,他的才华将被埋没。更适合与草根一起成长。刘备对此十分满意。诸葛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将军。他是锦上添花的最合适人选。所以,去找三国最厉害的曹魏,是合情合理的。第二,控股有优势,投资多元化有其优势。诸葛家的三兄弟到了不同的家庭,他们都在赌宝,一方会赢。一个强大的家庭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的血脉源源不断。即使是继承诸葛一代的血脉,也能延续一代诸葛的血脉。第三,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有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你帮我,我帮你是人性,也是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因。当然,在亲戚之间做比较好。如果一方有麻烦,他不会像兄弟一样袖手旁观。三股势力都有熟人,情报和办事都很方便。比如诸葛瑾就很受孙权的信任。当时,东吴与蜀汉关系恶化,正是因为诸葛亮与诸葛亮的关系,才使两国关系得到很好的恢复。之后,讨论了蜀吴联手对付曹操的故事。
5,诸葛家族有3兄弟为什么分道扬镳分别投靠了魏蜀吴
诸葛亮,三国时期最著名的谋士,虽然他不一定是笑到最后的,但他一定是最有名的。从出山到寿终正寝,诸葛亮一生都是传奇。没有任何一个军师能受到诸葛亮这样的待遇,让君王三顾茅庐而请之。纵观三国史上各种出奇制胜的计谋,大都出自诸葛亮之手。刚出山就来了出火烧博望坡,重伤曹操元气,让关、张二人刮目相看;草船借箭的故事至今流传;七擒孟获在南部少数民族心中留下一段佳话;赤壁之战联手周瑜大破曹军;部下八卦阵让击败关羽的陆逊也都甘拜下风。要例举三国的谋略史,诸葛亮的计策几乎占了一半。不过,各位读者可能有所不知,诸葛亮其实还有两兄弟,他们分别是哥哥诸葛瑾和弟弟诸葛诞。更有意思的是,他们三兄弟分别投奔的是魏、蜀、吴三个阵营。哥哥诸葛瑾在诸葛亮出山前就已经是东吴的大将军,弟弟诸葛诞,终生为曹操做事,被称为征东大将军。而他自己,则是蜀国的首席辅臣。为何诸葛家族三兄弟要投奔3个阵营呢?像司马懿家族那样,全都在一个阵营不好吗?再说最后三国也是被司马家族统一,要是诸葛家族齐心合力,这天下还指不定是谁的呢?其实,这是诸葛家族的一种智慧,虽然笑到最后的是司马家族,但诸葛家族的这个决断,在当时看来无疑还是明智的。其中有4点,第一,自古以来都说臣子的性格要和主公合拍才能成就事业,这是不无道理的。而诸葛三兄弟个人的才华和性格问题,必然决定了他们会投奔3个不同的阵营。诸葛瑾为人忠厚老实,有才但不凸显。他需要一个能赏识的伯乐,而且能让自己稳定发挥才能的君主。东吴的孙权是典型的“守成”之主,气质上更符合诸葛瑾,加上他也看到了诸葛瑾的才能,所以两人一拍即合。诸葛亮则是大才,能看清天下的形势,他不适合锦上添花,这样反倒会埋没他的才华。而他更适合跟随草根一起发家壮大。刘备则完全满足这一点。诸葛诞则是一介武将,才华一般,他才是最适合锦上添花之人,所以投奔三国里最强大的曹魏,也在情理之中。第二,抱团有抱团的好处,分散投资也有其妙处。诸葛家族3兄弟投奔不同家族,相当于全都押上了宝,总有一方势力会胜出。一个强大的家族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血脉能连绵不断,诸葛家族这样投资,即使是另外两方势力被打倒,还能保存一支诸葛血脉继续繁衍生息,代代传承。第三,就是纵横捭阖的好处了,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存在一个巨大复杂的人情网络。你帮我,我帮你乃是人之常情,也是人际关系维持的重要原因。当然,亲戚之间就更好办了,一方有难,作为亲兄弟更不会坐视不管。三方势力都有熟人,情报和办事方面也会顺手很多。举个例子,诸葛瑾可以说是极得孙权信任。当年在东吴和蜀汉关系恶化的时候,正是由于诸葛瑾和诸葛亮这层关系,两国关系得到了很好的修复,之后蜀吴联手抗曹的事就另说了。第四,倘若家族全在一个阵营,很容易引起主公的猜忌怀疑,毕竟你家族在一个阵营里的势力发展得越凶猛,就会越威胁到主公的统治地位。到时候,收拾你的就不是敌对势力,而是自己的主公了。曹操就是吃了司马家族的亏,最后被司马家族篡取实权,上演了一出以晋代魏的闹剧。当然,这是因为曹操死在了司马懿前面,倘若曹操没有早逝,那么,被清算的估计就是司马家族了。而诸葛家族之所以不集中在一个阵营,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量。但命运造化弄人,人算不如天算。诸葛家族最后的计划全部落空,蜀吴的覆灭,代表诸葛亮和诸葛瑾的消亡。而留在曹魏的诸葛诞也没能走到最后,在司马家族篡权时,因起兵反抗,最后被杀灭了三族。诸葛家族充满智慧的决定,最后却来如此下场,可谓令人唏嘘不已。
6,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家族在早期中期和晚期分别是怎样的
《三国演义》的读者有一句戏语,叫做“北司马、南诸葛”,大概是说司马家族和诸葛家族都是一样的心思,不管怎么忠心,但采用的方式都差不多,最终还是要走上改朝换代的路。这个当然是阴谋论,因为诸葛丞相的光辉形象还是很根深蒂固的,不过诸葛亮家族的其它人就不一定都是正面角色了。其实在整个三国时代,诸葛家族鼎盛时期的势力远远超过司马家族,司马家族只是屈尊在魏国,可诸葛家族是四面开花,而且还都是各国的顶级家族。诸葛亮家族据说是琅琊的望族,但他们的上一辈,即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和叔父诸葛玄都不是什么高官,诸葛玄仅仅只是个豫章太守,诸葛珪更差,只做到郡丞。等诸葛珪和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家族就算是没落了,也许是看到乱世将来,诸葛家族开始为后路考虑,他们采取的是分散投资的策略。诸葛亮同辈的四兄弟分别辅佐魏、蜀、吴三国。诸葛家族传到诸葛亮这一辈时的基因还是很不错的,几兄弟都混出了名堂,在整个三国中期,整个诸葛家族的势力估计仅次于曹、孙、刘这三大称帝家族,只不过到了后期才因为各种原因衰败下来,并且逐渐消失在历史潮流中。蜀汉丞相诸葛亮不用多说,千古一相,没人不认识他,诸葛亮鞠躬精粹的辅佐后主刘禅,为完成对刘备的承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终于累死在北伐前线,他死后,只留下一个儿子诸葛瞻,到邓艾灭蜀时诸葛瞻战死,一同战死的还有诸葛瞻的长子诸葛尚,诸葛瞻的另外两个儿子活了下来,其中一子诸葛京做过西晋的江州刺史,他们的后代在后世默默无闻。野史《诸葛忠武侯文集故事卷-杂记》还记载说诸葛亮有次子诸葛企过继给了弟弟诸葛均,还有幼子诸葛怀,但有待考证。蜀汉长水校尉诸葛均诸葛亮的三弟,跟着诸葛亮在蜀汉混,官职是长水校尉,在汉朝时,长水校尉属于二千石的高官,差不多属于掌握实权的军区司令级。但在蜀汉,诸葛均的这个长水校尉估计是虚衔,毕竟诸葛亮都已经掌握军政大权了,多少要避点嫌。诸葛均病死于蜀汉灭亡后,他的后人也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名人。东吴大将军诸葛瑾和东吴托孤大臣、丞相诸葛恪诸葛亮的兄长,一直在东吴混,深得孙权的器重和信任,孙权建国称帝时曾官拜东吴大将军,有三个儿子(次子曾过继给诸葛亮),长子诸葛恪混的和诸葛亮一样牛逼,孙权临终前让他做了首席托孤大臣,但诸葛恪在和吴国宗室孙峻的政治斗争中失败,被诛杀,诸葛瑾的三子也在被牵连后被迫自杀,幸好过继给诸葛亮的次子诸葛乔在蜀国,为免诸葛瑾这一支绝嗣,诸葛乔又回到诸葛瑾名下,他的子孙后世也默默无闻。魏国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诸葛亮的族弟,在魏国混的不错,到司马师、司马昭兄弟掌权时,曾官拜高平侯,征东大将军,司马昭刚上位时,诸葛诞准备和东吴联手反司马昭,但被镇压。诸葛诞被名义上夷灭三族,实际上他这一支虽然是司马昭的敌人,但后代都混的相当不错,儿子诸葛靓在诸葛诞造反时跑到东吴去搞联络工作,后来在东吴做官,三国统一后诸葛靓不愿为晋朝效力,但他的儿子却在晋朝做过尚书令这样的高官。诸葛诞是反司马昭死的,两家有仇,但为什么他的儿子回到晋朝后不但没事,孙子还能做大官?因为诸葛诞早先就和司马懿的关系很好,他有一个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也就是司马昭的弟弟司马伷,他们其实是亲戚。司马伷的儿子,即诸葛诞的外孙全是西晋的王爷,曾外孙司马睿还成了东晋的开国皇帝晋元帝。由上面的简单介绍可以看出,诸葛家族在三国时的中期是相当厉害的,全是掌握实权的上层高官,但是到了三国晚期就全部衰败了,大部分原因当然是在各自国家的政治斗争中失败。从成王败寇的角度来说不如司马家族会混。诸葛家族搞分散投资,虽然达到了四处开花降低风险的目的,但分散到底不如集中,山高路远,出了问题时也都只能各自管各自,根本就没法互相支援,远不如司马家一大家族集成一个拳头有力量,都扎堆在魏国混,结果混出个晋朝。唯一值得诸葛家族欣慰的是东晋的皇帝们都有一半诸葛家族的血统,两家斗了一辈子,最终还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法分割。
7,如何评价诸葛瑾
吴虎诸葛瑾投奔了孙权,并且成为了孙权的好基友。 这是诸葛家族的另一轮投资,这一轮投资,有些巧合的成分。 26岁时,为了逃避战乱的诸葛瑾孤身一人流落江东。恰巧遇到了孙权的姐夫弘咨,弘咨一辈子没在史书上留下什么事,只向孙权推荐了一位门客。 这位门客就是当时一无背景(没落官二代)、二无财产、三无工作经验的难民诸葛瑾。 诸葛瑾不像诸葛亮似的又是推销自己,又是高谈阔论天下时局。也没见他提出什么针对性意见,弘咨一见他就视为天人,孙权也把他攥在手心里当作宝贝,小心翼翼的留在身边委以重任。 按理说,与诸葛亮相较,怎么着诸葛瑾也得在孙权手下干点实事吧? 可偏偏诸葛瑾工作42年,人生大半辈子都跟着孙权打天下,却在一个位高权重的职位上干了几十年的平凡事,同时也是当时失败次数最多的保持者。 何谈最多?因为刻薄的孙权把他为数不多的宽厚仁慈全放在了这位老兄身上。别人有了什么失误,轻则贬职,重则砍头。诸葛瑾败了,灰头土脸的回到孙权身边。孙权怜惜的拍拍诸葛瑾的肩膀:“没事,别放心上,还有下次。” 确实有下次,孙权称王时,诸葛瑾被提拔了一大堆职称。刚升官,恰碰上曹丕那小子不老实,要来伐吴。 那一仗,吴国算是赢了,诸葛瑾却是败了,人生从未有过个人秀的诸葛瑾仿佛从一开始就吃了定心丸,果不其然,孙权压根没提诸葛瑾败了这茬。 四年后,孙权找来诸葛瑾,老哥,你我二人去啃曹家一块肉吧,也帮你一雪前耻。诸葛瑾再次披装上阵,这次,兵分两路的孙权和诸葛瑾双双战败,灰溜溜回到大本营之后,孙权手一挥:“升诸葛瑾老哥为骠骑将军!” 诸葛瑾又升官了,还是在战败的节骨眼上,官职与蜀国的张飞同级别。人比人气死人不? 又过了三年,孙权称帝,直接封了诸葛瑾一个大将军。至此,厚道人诸葛瑾被轿子抬上了人生巅峰。 孙权自然不是什么老好人,他对诸葛瑾好那是因为诸葛瑾真是掏了心窝子的对他。 别人投资都是一点一点、一轮一轮的投,诸葛瑾投资上来就把家底全抖落出来:“看,我就这些家底了,你要全要可以都拿去。” 对孙权,出于当时的感激,诸葛瑾发自内心的拍着孙权的马屁,折让孙权很受用。不仅是拍马屁,还处处为孙权着想。 与孙权谈话时,诸葛瑾无论什么劝谏,从不直说,只是稍微表示出自己的倾向,大略道出自己的意图,点到为止。 如果孙权有一点点不爱听的苗头,他就放弃正在进行的内容而转向其他的话题,渐渐地再借其他事情从头开始,以对同类事情的看法求得孙权的赞同,于是孙权的思想也往往得到开通。 看见没,此人不是无为而治,而是发自肺腑的攻心为上。既设身处地的保全了孙权的面子,又提了对孙权有利的意见。 在孙权心中,诸葛瑾是一个踏踏实实的陪伴自己42年的真心朋友,也许是唯一一个。与孙权关系这么铁的,诸葛瑾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 孙权手下的虞翻因为狂放率真被孙权流放,只有诸葛瑾敢多次仗义执言,在虞翻给亲友的信中感慨:诸葛瑾真是个厚道人啊,多亏了他,才为我保全了名分。 厚道人诸葛瑾一生没惹过谁。 孙权曾经提拔了个特务头子,叫吕壹。吕壹此人,见谁都能扑上去咬两口,是个挑事的主。太子孙登不止一次跟孙权吐槽此人不行,孙权从没当回事。直到吕壹被结束自己的人生旅途,都没有咬过诸葛瑾一口。 诸葛瑾人生唯一挨过孙权一次批,怎么批的?孙权感慨万分:“老哥啊,咱们啥关系,我用错了人你应该指出来啊,我好改正。” 诸葛瑾此人完美的诠释了什么事老好人,什么是热心肠,什么才是真正的仁者无敌。 这是诸葛家在东吴孙家的投资,诸葛瑾直接跨过了风投,来了个大满贯投资。 三国演义中的 最无为说客诸葛瑾 演义中的说客,有说成的,有说不成的, 但要评最无功而返的,则非诸葛瑾莫属了。 纵观演义,诸葛瑾共做了三次说客,屡屡碰壁,一次不成,甚至被赶得“抱头鼠窜”之时亦有,如此百分之百的失败率,让人不能不叹。 第一次,诸葛亮游说东吴共同伐曹。 周瑜见诸葛亮才识计画高于己,便起杀心,被鲁肃劝住,转而着诸葛瑾去说服其归于东吴所用。 且看“孔明接入,哭拜,各诉阔情。瑾泣曰:弟知伯夷、叔齐乎?孔明暗思:此必周郎教来说我也。”可叹诸葛瑾一开口便被孔明识破目的,自己还欲循循引入正题呢。这时候舌战群儒已经过了,大家可以看出,孔明辩论时候,当真唇枪舌剑,语言犀利,专门往人痛处短处招呼,只求一击致命。可叹其兄长仁厚之人,不止权谋上不如其弟,口才亦远逊。 所以毫不奇怪,待到诸葛瑾说道伯夷叔齐生死不离的时候,孔明便先下手为强,劝其“与弟同事刘皇叔”“不识兄意以为何如?”于是:“瑾思曰:我来说他,反被他说了我也。遂无言回答,起身辞去。” 第一次无功而返。 刘备自立汉中王,曹操大怒,遣使结连东吴,孙权亦要夺回荆州,眼看盟成。此时诸葛瑾献策曰“某闻云长自到荆州,刘备娶与妻室,先生一子,次生一女。其女尚幼,未许字人。某愿往与主公世子求婚。若云长肯许,即与云长计议共破曹操;若云长不肯,然后助曹取荆州。” 孙权用其谋,遣其出使荆州。此为诸葛瑾第二次出使。 此处不得不说,诸葛瑾审时度势的能力距其弟真是远之又远啊,联姻这出戏,吴蜀不是没唱过,现下孙尚香还在东吴,荆州也还在刘备手里。还要做这合掌文章,也当真想得出来。司马懿在许昌尚且看出“江东孙权,以妹嫁刘备,而又乘间窃取回去;刘备又据占荆州不还,彼此俱有切齿之恨。”可叹身在东吴的诸葛瑾偏偏能忽略吴蜀关系的外紧内疏,主动请缨,去挼关二爷的虎须。 于是结果显然“云长勃然大怒”“遂唤左右逐出。瑾抱头鼠窜”。 第二次,无功而返。 说说第三次吧,让诸葛瑾碰了两鼻子灰的关二已经走了麦城,刘大率倾国之兵来报仇,百官失色,孙权愁极。此时,又是我们的诸葛瑾大人出曰:“某食君侯之禄久矣,无可报效,愿舍残生,去见蜀主,以利害说之,使两国相和,共讨曹丕之罪。”权大喜,即遣诸葛瑾为使,来说先主罢兵。这时候觉得罗贯中老人家挺幽默的,他此处配的诗是“两国相争通使命,一言解难赖行人”, 我们这位诸葛先生“行人”倒是没少做,可惜“解难”一次也无。 诸葛瑾其实就是一诚信君子,心里想着“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估计自己也知道极难说成的,抱着“愿舍残生”“不避斧钺”的信念就奔了白帝城了。这时注意一个细节,第四十三回:“孔明致玄德之意毕,偷眼看孙权:碧眼紫髯,堂堂一表。孔明暗思:此人相貌非常,只可激,不可说。等他问时,用言激之便了。”很明显,孔明做说客是有备而来,见机行事的。可我们的子瑜老兄呢,待到刘备一问,便“哗”的竹筒倒豆子,把自己那点一路思量的台词全说了出来,然后刘备“怒”,诸葛瑾再说,然后刘备“大怒”。 且看诸葛瑾所说,倒是句句在理字字恳切,可是这些利害道理,蜀方不是没人劝谏,秦宓差点因之丧命,都没能阻住刘备挥军直下,单凭诸葛瑾人微而语不惊人,也难怪做说客做到主人“怒”、“大怒”,继而被赶走了。 如此,第三次无功而返。 闲暇思量一下诸葛瑾屡说屡败的原因,一是机会时势,二是巧言能力。 出使这种事,有美差有苦差,有易成的有难成的,比如张松手里袖着西川地图出来就是美差,比如鲁肃只是去江夏探探动静虚实这就是易成的,可诸葛瑾这三次呢,不是去碰孔明的滑的无处着手的,就是去碰关二那种硬的无法下口的,最后说的呢,还是满腹深恨的刘大人的。其实这三次若有一次说成,便是大功一件,可惜的是诸葛瑾没有那个机谋奸诈巧舌如簧,至诚仁厚,有一说一,说白了他就不是做说客的料! 所以了,诸葛瑾一无审时度势能力,二无扭转时势的巧舌如簧,也只好唯败而已。 诸葛瑾:一生一事无成,却深得重用,步步高升,难道是孙权愚蠢? 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要罗列出到底做了什么!罗列出来就一目了然了! 诸葛瑾一生,几乎没有办成一件大事。乍一看,他就像是一个关系户,他们家三兄弟,一个诸葛亮、一个诸葛瑾、一个诸葛诞分别投了蜀、吴、魏,江湖号称龙虎狗三兄弟! 那么被人们称为虎的诸葛瑾,是没有能力还是没有机会呢? 我们来看看诸葛瑾的性格,首先是无为! 在诸葛瑾二十六岁时,他跟家人走散,之后就与继母生活在江东。 诸葛瑾遇到了他的贵人,这个人就是孙权的姐夫弘咨,弘咨对诸葛瑾的才学还是比较欣赏的,于是他就向孙权推荐了诸葛瑾! 恰逢孙权用人之际,他也想笼络一些人才,于是就将诸葛瑾留作门客!慢慢的诸葛瑾做了长史、中司马等职务! 诸葛瑾作为一个没有背景、没有财产、没有工作经验的流浪难民,你要说他是关系户,还真有可能高抬他了! 从26岁到40岁这段时间,诸葛瑾在江东集团,不温不火! 偶尔接待一下蜀汉集团的使节,也是看在他跟诸葛亮的关系!这些年前后发生了赤壁之战,南征交州,合肥之战,濡须口之战、孙刘联姻等一系列大事!但是在正史中,并未记载他在其中起到什么关键的作用! 到了四十一岁时,刘备取得益州,东吴就开始催促刘备还荆州的事情。 诸葛瑾作为诸葛亮的弟弟,而诸葛亮是借荆州的主谋,这个时候派出诸葛瑾,孙权的目的就是看看能不能用诸葛瑾的薄面,拿回荆州。可没有想到诸葛亮公私分明,对待诸葛瑾也是公私分明!结果可想而知,东吴孙权唯一交给他办的一件大事,最后办砸了。 孙权发现诸葛瑾起不到起不到作用,自然不可能重用他! 到了诸葛瑾45岁时,关羽攻打樊城,吕蒙偷袭南郡,诸葛瑾跟随其作战! 最后是吕蒙偷袭成功,自然而然是头功,本来没有诸葛瑾什么事的,没想到的是吕蒙接管南郡太守之后,没有多久就去世了!诸葛瑾捡了一个大便宜,他接替了吕蒙的职位,并且封宣城侯! 诸葛瑾47岁时,关羽被杀之后,刘备准备进攻东吴,此时诸葛瑾作为荆州的主要的行政长官,他给刘备写了一封信:大概意思是,我们只是想拿回荆州,至于说杀关羽,真是不得已而为之,你就不能大人大量放过我们? 次年,诸葛瑾48岁时,孙权称王,诸葛瑾被提为左将军,督军公安,假节且封宛陵侯! 诸葛瑾52岁时,诸葛瑾和孙权,兵分两路,攻打曹魏襄阳,结果是两路兵马都战败,他不但没有受到处罚反而升官了。 诸葛瑾55岁时,东吴孙权称帝,诸葛瑾被封为大将军、左督抚,领豫州牧,不过这个官职有点意思,但是的豫州还在曹魏的管辖之下,意思就是你好好干,要是打下来这块地盘,那它就是你的了!孙权也是非常恶心,这种空头支票也开得出来! 诸葛瑾62岁时,孙权再次北伐,这时他派出了陆逊和诸葛瑾一起攻打襄阳,其实诸葛瑾打仗肯定不咋地,陆逊是要他坐镇后方,起到一个人头数量的作用!最后陆逊北伐虽然没有成功,但也成功地退回荆州! 诸葛瑾67岁时,诸葛瑾和诸葛恪参与伐魏,但是不敌司马懿最终东吴彻底失败,诸葛瑾在以这一年去世,走完了他一生!他这一生,几乎没有什么值得圈点的事情,可是他却官至大将军,可见东吴还是对他挺重用的。
文章TAG:
诸葛家族投资什么股票